[发明专利]主动型噪声振动控制装置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780040218.1 | 申请日: | 2017-06-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2576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19 |
| 发明(设计)人: | 井上敏郎;寺岛修;小松崎俊彦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国立大学法人金泽大学 |
| 主分类号: | F16F15/02 | 分类号: | F16F15/02;B60K5/12;F16F1/36;F16F1/38;F16F1/387;F16F15/03;F16F15/08;G10K11/175 |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祝博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主动 噪声 振动 控制 装置 及其 制造 方法 | ||
1.一种主动型噪声振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壳体,其具有外芯;
内芯,其配置于所述外芯的内侧;以及
电磁线圈,其位于所述外芯与所述内芯之间,
所述外芯与所述内芯之间由含有磁性粒子的磁流变弹性体充满,
所述外芯与所述内芯之间的所述磁流变弹性体的磁路形成部分处的所述磁性粒子的含有率比除了所述磁路形成部分以外的所述磁流变弹性体的所述磁性粒子的含有率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动型噪声振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磁线圈设置于所述外芯侧且与所述内芯分离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动型噪声振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磁线圈设置于所述内芯侧且与所述外芯分离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动型噪声振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磁路形成部分形成于从所述外芯及所述内芯中的任一方朝向另一方突出的突出部处的所述外芯与所述内芯的正对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主动型噪声振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圆筒形状的所述外芯的内周侧配置有圆柱形状的所述内芯,
所述突出部从所述外芯的内周侧及所述内芯的外周侧中的任一方朝向另一方突出。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主动型噪声振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是在所述内芯的轴向的两端部分别形成的凸缘。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主动型噪声振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两端部的所述凸缘彼此之间收容有绕所述内芯的轴卷绕的所述电磁线圈。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主动型噪声振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有底的圆筒形状的所述外芯的内周侧配置有圆柱形状的所述内芯,
所述突出部从所述外芯的底部朝向所述内芯突出。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动型噪声振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芯由磁性体形成,
所述壳体由非磁性金属形成。
10.一种主动型噪声振动控制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具有外芯的壳体的该外芯的内侧配置内芯,且在所述外芯与所述内芯之间配置电磁线圈的配置工序;
在所述壳体内向形成于所述外芯与所述内芯之间的分离空间注入含有磁性粒子的未固化的弹性体原料的注入工序;以及
一边向所述电磁线圈施加电流而在所述外芯及所述内芯、以及注入的所述弹性体原料中形成规定的磁路,一边使所述弹性体原料固化的磁流变弹性体形成工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国立大学法人金泽大学,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国立大学法人金泽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40218.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转动阻尼器
- 下一篇:扭矩变动抑制装置、液力变矩器及动力传递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