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超声波内窥镜有效
申请号: | 201780040177.6 | 申请日: | 2017-05-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41425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11 |
发明(设计)人: | 森本康彦;山本胜也;冈田知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A61B8/12 | 分类号: | A61B8/1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韩香花;黄纶伟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超声波 内窥镜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超声波内窥镜,其具有:排列有多个超声波振子的超声波振子阵列、多个超声波振子的背面侧的背衬材料层、具备与多个超声波振子连接的多个电极焊盘的配线基板、具备信号线及屏蔽部件的多个屏蔽电缆、多个信号线与多个电极焊盘电连接的配线部、与屏蔽部件电连接并且具有导热性的地线部、在相对于背衬材料层与超声波振子阵列相反侧,越过背衬材料层而延伸并与地线部热连接的第一导热部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超声波内窥镜,特别是涉及前端部具有用于将在用于插入到体腔内的超声波内窥镜的超小型超声波振子中所产生的热进行散热的构造的超声波内窥镜。
背景技术
超声波内窥镜以通过消化道进行胆囊、或胰腺的观察为主要目的,在内窥镜的前端部设有超声波观察部。在超声波内窥镜的前端部,存在超声波振子及内窥镜的光源等发热因素,但由于超声波内窥镜的前端部是与人体等生物体的内部直接接触的部位,所以从防止低温灼伤等安全上的理由出发,要求插入部的表面温度在恒定的温度以下。
进而,在超声波内窥镜的前端部,除超声波观察部之外,与未设置超声波观察部的通常的内窥镜同样,还设有照明部及吸引口等。因此,超声波内窥镜的前端部的外径变粗,成为超声波内窥镜的操作性降低及被插入了超声波内窥镜的前端部的患者的负担增加的因素。
鉴于此,寻求一种具有用于将前端部维持小型同时降低前端部的表面温度的装置的超声波内窥镜,近年来,提出了用于将热的产生源即超声波内窥镜的前端部冷却的各种技术方案(参照专利文献1及2)。
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一种超声波内窥镜,其具备具有弯曲部的插入部,在该插入部,包括:具有配置有多个超声波振子的前表面的背衬材料层、在插入部的前端收容多个超声波振子的外装部件、配设于外装部件内且与背衬材料层的背面及外装部件的内面相接的导热部件。根据该结构,在超声波振子中产生并传导到背衬材料层的热、及背衬材料层中产生的热经由背衬材料层向导热部件传导,再经由导热部件向外装部件传导,从外装部件向超声波内窥镜的外部散热。
专利文献2中公开有一种超声波内窥镜,其具有覆盖超声波内窥镜的各部的外装部件、配设于多个超声波振子的背面的背衬材料层、含有与多个超声波振子电连接的屏蔽线群及与背衬材料层密合的高导热性的填料的信号线收纳部、与信号线收纳部及外装部件相接配设的高导热层。根据该结构,将超声波振子中产生的热经由背衬材料层的背面或屏蔽线群向填料扩散,再将填料的热经由高导热层向外装部件的表面扩散。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32906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539966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但是,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技术中,仅考虑到将超声波振子及背衬材料层中产生的热经由导热部件向外装部件散热的散热通道。另外,在专利文献2公开的技术中,仅考虑到将超声波振子中产生的热经由背衬材料层及与填料相接的高导热层向外装部件散热的通道。这样,在专利文献1及2公开的技术中,由于均只考虑了向外装部件的散热通道,所以存在不能期望散热效率的进一步提高的问题。而且,在专利文献1及2公开的技术中,因为只是向外装部件的散热通道,所以将会向超声波内窥镜的前端部附近的体腔内散热,在超声波振子的驱动电压上升的情况下,存在使超声波内窥镜的前端部周围的温度上升的问题。
另外,在专利文献1或2公开的超声波内窥镜中,为了提高超声波诊断的诊断精度,例如需要使用将超声波振子层叠化而增加超声波的发送输出的方法、增加超声波振子的配设数量而提高对超声波回波的接收灵敏度的方法、及增大多个超声波振子的驱动电压等方法。在使用这种方法的情况下,来自多个超声波振子的散热量增大,因此,成为与患者的体腔内壁相接的超声波内窥镜的插入部、特别是配设多个超声波振子的超声波内窥镜的前端部表面的温度上升的因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士胶片株式会社,未经富士胶片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4017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超声波内窥镜及其制造方法
- 下一篇:超声波内窥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