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昆虫叮咬后的装置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80032334.9 | 申请日: | 2017-05-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62250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02 |
发明(设计)人: | 罗伯特·巴尔扎里尼;贾科莫·柯索里尼;法比奥·巴尔扎里尼;西尔维亚·卡尔皮诺;翁贝托·特罗塔 | 申请(专利权)人: | 阿斯切斯责任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M35/00 | 分类号: | A61M35/00;A61F7/00;A61B17/00;A61B18/00;A61F7/02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赵赫;张澜 |
地址: | 意大利格*** | 国省代码: | 意大利;IT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混合物 昆虫叮咬 容器主体 加热装置 施用器 容纳 施加 从容器主体 植物性物质 断开装置 储存器 加热 接通 延伸 | ||
本发明公开一种昆虫叮咬后的装置(100)和方法。装置(100)包括容器主体(10);施用器头部(30),从容器主体(10)的一端(14)延伸;和储存器(50),容纳在容器主体(10)内并适于包含混合物(M),该混合物(M)通过所述施用器头部(30)施加到受昆虫叮咬影响的部位上。混合物(M)是完全植物性物质的混合物(M),并且装置(100)进一步包括加热装置(40),该加热装置(40)容纳在容器主体(10)内并且可以在施加所述混合物(M)之前通过接通/断开装置(70)启动,以加热受昆虫叮咬影响的所述部位。
技术领域
本发明通常涉及昆虫叮咬后的装置的技术领域。特别地,本发明涉及一种装置和方法,用于在将受昆虫叮咬影响的部位加热之后,将完全由植物性物质制成的混合物分配到受昆虫叮咬影响的使用者身体的部位上。
背景技术
昆虫占整个动物王国的六分之五。尽管在某些情况下昆虫得益于人类的存在、他们的使用和习惯、人类积累灰尘的能力(例如,螨虫)或产生的大量废物的能力(例如,蟑螂),但是许多昆虫具有完全、部分或几乎不与人类相互作用的营养行为学。其他昆虫物种,已知的有叮咬昆虫,与人类的相互作用更加直接,经常令人烦恼,还会有意外的接触,这会引起不适的状况,并且在极端情况下,通常会对每个人的日常活动造成影响。
叮咬昆虫分为两大类:防御/攻击叮咬昆虫,例如蜜蜂、大黄蜂、黄蜂等,它们通过它们的刺注入毒性的和/或有毒的物质来进行防御和/或攻击;和吸血的叮咬昆虫,例如蚊子、跳蚤、虱子、白蛉等,它们叮或咬以用被咬的人的血来喂它们自己。
特别是诸如蚊子的吸血的叮咬昆虫,叮咬的是皮肤层,通常从外周小血管中吸取血液,血液通过专门用于吸取营养物质的颊部器官进入昆虫体内。除了吸取血液之外,昆虫还向人体内注入其唾液中存在的抗凝剂和血管舒张蛋白,这是叮咬引起不适(通常是瘙痒)的主要原因。
通常,刺痛或叮咬效应会在刺痛或叮咬之后感觉到,而确切地是,当对于被叮咬的机体而言外部物质(因此是外来物质)被淋巴细胞分离和攻击时,会引发全身免疫反应,局限于叮咬区域中。这会产生风团以及与之相关的不适,例如瘙痒、弥漫性不适和局部温度升高。
迄今为止,上述与昆虫叮咬相关的问题已通过化学方法处理和解决,即通过使用采用固体或液体形式的温和碱性化学物质通常为氨的叮咬后的装置处理和解决。当这种化学物质通过摩擦皮肤施加到风团上时,旨在抵消吸血的昆虫唾液的主要酸性性质,从而消除由风团引起的上述不适。更具体地,上述化学物质通过至少部分地使存在于叮咬昆虫的唾液中并且在叮咬时进入到对象体内的抗凝血剂和血管舒张蛋白质变性来起作用。特别地,例如蛋白质的变性在于其三维结构的丧失,这足以决定其功能的丧失。
然而,上述昆虫叮咬后的装置具有一些缺点,主要与其中所用物质的化学性质有关。
首先,这些化学物质如果没有充分地稀释,会对皮肤产生侵蚀性,因此当用在特别脆弱的皮肤例如在面部区域或儿童和婴儿的皮肤上时会产生刺激。
研究还发现,由于皮肤渗透性差且化学物质浓度低,上述已知的叮咬后的装置难以解决由于叮咬引起的全身创伤而出现的受损情况。
此外,在不损害暴露于物质的区域的情况下,使用化学物质的叮咬后的装置的局限性因一系列问题而增加,这些问题与使用的碱性物质的有效作用以及与能够平衡吸血昆虫的唾液酸度的分子的真实存在有关。
仅利用热作用来使由叮咬昆虫注入的抗凝血剂和血管舒张蛋白变性的叮咬后的装置也是可商购的。
即使是这样的替代装置也并非没有缺点。事实上,人们已经发现,在已经受到刺痛影响的部位进行专门的加热,特别是在皮肤过敏的情况下,会进一步产生不适,从而对身体不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昆虫叮咬后的装置和方法,其适于克服上述与现有技术中已知的叮咬后的装置有关的缺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阿斯切斯责任有限公司,未经阿斯切斯责任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3233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