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眼科递送装置和眼科药物组合物有效
申请号: | 201780030729.5 | 申请日: | 2017-03-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4089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08 |
发明(设计)人: | 罗伯特·史蒂芬·布莱;斯坦利·R·康斯顿;罗纳德·亚马莫托 | 申请(专利权)人: | 奥叙拉尔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F9/00 | 分类号: | A61F9/00;A61K9/00;A61K47/32 |
代理公司: | 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刘培培;黄爱娇 |
地址: | 英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眼科 递送 装置 药物 组合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将含活性剂的组合物施用到脉络膜上腔间隙或睫状体上腔间隙的插管装置。相应地,本发明提供了治疗眼部疾病或病症的方法。本发明还提供了在治疗眼部疾病或病症的方法中使用的组合物,该组合物用于递送到脉络膜上腔间隙或睫状体上腔间隙中。
对其他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2016年3月16日提交的申请号为No.62/309350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的优先权。以下专利申请通过引用并入:PCT/EP2015/071520,PCT/EP2015/071522。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药物注射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眼科递送装置和眼科药物组合物。
背景技术
由于眼睛独特的解剖学和生理学特征,存在阻止药物大量输送到眼组织的多重屏障。调节眼内液的血眼屏障限制了眼睛的血管的渗透性。由于血眼屏障的存在,全身性给药的药物在眼组织中不能达到显著浓度。施用于角膜表面的局部滴剂中的药物大多被泪液冲洗到鼻泪管内。在泪膜中,药物仅有有限的时间穿透角膜到达眼内空间。有些药物可以通过滴剂递送到前方的眼前部,但在眼后部达到显著的治疗浓度,而视网膜一般不能通过局部给药方法到达。
许多导致视力丧失的疾病均涉及到发生色觉和阅读的后视网膜。为了治疗眼后部和后视网膜,通常将药物注射到眼睛内。使用结膜下注射将药物贮库置于眼睛的外层下方,但是结膜中极高的淋巴流导致药物快速运离眼睛。结膜下注射对于在眼后部达到高药物水平通常无效。
眼球筋膜囊下(Sub-Tenon’s)注射有时用于将药物置于位于更后部位置的结膜和眼球筋膜囊之下,以将药物递送至眼后部。已经证明眼球筋膜囊下注射对于类固醇给药是有用的,但是许多药物经眼球筋膜囊下注射后在视网膜组织中并没有达到显著的药物水平。注射针的尖头深入眼睛后壳,无法直接观察到针尖。该技术需要经验和仔细的技术,以避免对眼睛的物理伤害或药物的错位。
玻璃体内注射可直接将药物置于玻璃体腔中,其与眼球筋膜囊下注射相比,通常需要更少的药物量。由于玻璃体中的流体连续朝前向前房移动,药物的半衰期受到限制。这种玻璃体流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冲掉药物,并使药物与流动路径中的眼睛其他组织接触。玻璃体内给药的药物(例如类固醇)与药物从玻璃体腔向前流动时因药物接触晶状体而引起的白内障进展的并发症以及因药物接触小梁网而引起的眼内压升高有关。
脉络膜与巩膜之间的脉络膜上腔间隙和睫状体与巩膜之间的睫状体上腔间隙较难定位,但也可用于注射药物。与玻璃体内注射不同,脉络膜上腔间隙和睫状体上腔间隙内的流体向后流动。这种流动可以帮助注射到脉络膜上腔间隙或睫状体上腔间隙中的药物到达后部组织和后视网膜。小药物颗粒尺寸对于在脉络膜上腔间隙或睫状体上腔间隙中的迁移是理想的,但是小药物颗粒以更快的速度释放药物,从而减少了药物治疗的持久性。
所有在巩膜下方注射药物进入眼睛的一个潜在问题在于,注入眼睛的额外体积会引起眼内压(IOP)升高。眼内压升高可能会造成视神经疼痛和潜在损害。对于高活性药物,可以使用小注射体积而不会引起显著急剧的IOP上升,所述小注射体积例如0.05ml的抗VEGF药物。但是,对于较大的体积,例如0.1ml类固醇,IOP可能显著升高,并且可能导致急性疼痛和视力丧失。
发明内容
根据前述讨论,本发明提供一种设计用于将柔性插管微创插入或放置到眼睛的脉络膜上腔间隙或睫状体上腔间隙中的装置,以便施用含有活性剂的材料。所述插管包括细长管状元件,该细长管状元件通过穿过针或套管针的内腔而放置在脉络膜上腔间隙或睫状体上腔间隙中。具有尖锐的远端尖头以插入插管的手术器械通常被描述为套管针,其在本申请中可与术语”针”互换使用。本发明是一种插管装置,其包括针或套管针、柔性插管以及便于将插管单手插入脉络膜上腔间隙或睫状体上腔间隙的机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奥叙拉尔有限公司,未经奥叙拉尔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3072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