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隔振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80029379.0 | 申请日: | 2017-06-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907303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15 |
发明(设计)人: | 植木哲;佐竹勇树;永泽正和;长岛康寿之;菅原英树;大野信吾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
主分类号: | F16F13/10 | 分类号: | F16F13/10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张会华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装置 | ||
在本发明中,限制通路(24)包括形成于面向第1液室的第1障壁(34)并且向第1液室开口的第1连通部(26)、形成于面向第2液室的第2障壁(35)并且向第2液室开口的第2连通部(27)、以及将第1连通部(26)和第2连通部(27)连通起来的主体流路(25),第1连通部(26)和第2连通部(27)中的至少一者具有贯通第1障壁(34)或者第2障壁(35)的多个细孔(26a),在主体流路(25)中的、与第1连通部(26)和第2连通部(27)中的至少一者相连接的连接部分配置有涡流室(29),该涡流室(29)与来自第1连通部(26)和第2连通部(27)中的另一者的那一侧的液体的流速相应地形成液体的回旋流,并使该液体通过细孔(26a)而流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应用于例如汽车、工业设备等、且用于吸收和减弱发动机等振动产生部的振动的隔振装置。
本申请基于2016年6月23日在日本提出申请的日本特愿2016-124915号主张优先权,将其内容引用于此。
背景技术
作为这种隔振装置,以往已知有一种这样的结构,其包括与振动产生部和振动承受部中的一者相连结的筒状的第1安装构件、与振动产生部和振动承受部中的另一者相连结的第2安装构件、用于将上述两个安装构件连结起来的弹性体、以及将封入有液体的第1安装构件内的液室划分为主液室和副液室的分隔构件。在分隔构件形成有将主液室和副液室连通起来的限制通路。在该隔振装置中,在振动输入时,两个安装构件使弹性体弹性变形并且相对地位移,使主液室的液压发生变动而使液体在限制通路流通,从而吸收和减弱振动。
然而,针对该隔振装置而言,例如在由于路面的凹凸等而输入较大的载荷(振动)从而导致主液室的液压急剧地上升之后,在弹性体的回弹等的作用下向反方向输入载荷,此时,主液室有时会急剧地负压化。于是,有时会因该急剧的负压化而在液体中产生许多生成气泡的气穴,进而因由生成的气泡崩解引起的气穴崩解而导致异常噪声的产生。
因此,已知有例如像下述专利文献1所示的隔振装置那样的结构:通过在限制通路内设置阀芯,从而即使在输入较大振幅的振动时,也能抑制主液室的负压化。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12-172832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在所述以往的隔振装置中,因设置阀芯而导致结构变复杂,还需要调整阀芯,因此存在制造成本增加这样的问题。此外,也存在因设置阀芯而使设计自由度降低,结果导致隔振特性下降的可能性。
本发明即是鉴于所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来抑制由气穴崩解引起的异常噪声的产生且不使隔振特性下降的隔振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普利司通,未经株式会社普利司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2937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