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鞍乘式车辆的车身罩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1780026759.9 | 申请日: | 2017-03-1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5342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17 |
| 发明(设计)人: | 木田峻平;铃木敬哉;A.帕尔拉;S.法尼克里什纳努卡拉;D.考尔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B62J23/00 | 分类号: | B62J23/00;B62J9/14;B62J35/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岳雪兰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鞍乘式 车辆 车身 结构 | ||
本发明提供一种鞍乘式车辆的车身罩结构。侧罩(74)由安装于车身框架的侧罩主体(81)、以及可拆装地安装于侧罩主体的副罩(82)构成,并且形成为侧罩的下缘(83)在侧视观察下于前后方向中间部具有向下方突出的弯曲部(84)并成为V字形的形状,侧罩之中比弯曲部更向前方延伸的侧罩前部(74a)的上下宽度(W1)大于从弯曲部向后方延伸的侧罩后部(74b)的上下宽度(W2),副罩形成侧罩前部的下缘(83a)的一部分,并可拆装地安装于侧罩主体。由此,能够抑制配件数的增加且有效率地组装侧罩,该侧罩在侧视观察下于乘车座椅的下方配置至少一部分而从侧方覆盖车身框架的一部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在车身框架支承的乘车座椅、以及侧罩的鞍乘式车辆,特别涉及车身罩结构的改良,其中,侧罩在侧视观察下在所述乘车座椅的下方配置至少一部分而从侧方覆盖所述车身框架的一部分。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已知上述鞍乘式车辆,其中,由在乘车座椅的下方配置后部且向车辆前方延伸的后罩、以及在配置于所述乘车座椅前方的燃料箱的侧方从上下夹着所述后罩的前部的前罩及下罩构成侧罩。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申请公开WO2013/17970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如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所公开的那样,当以多个车罩的组合构成侧罩时,能够容易地改变侧罩的一部分,但另一方面,使组装侧罩时的安装位置增加,安装工时增加,并且使配件数增加。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鞍乘式车辆的车身罩结构,其能够抑制配件数的增加,并且有效率地组装侧罩。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基于具有支承于车身框架的乘车座椅、以及在侧视观察下在所述乘车座椅的下方配置至少一部分而从侧方覆盖所述车身框架的一部分的侧罩的鞍乘式车辆,其第一特征在于,所述侧罩由安装于所述车身框架的侧罩主体、以及可拆装地安装于该侧罩主体的副罩构成,并且该侧罩的下缘在侧视观察下于前后方向中间部具有向下方突出的弯曲部并形成为V字形的形状,所述侧罩之中比所述弯曲部更向前方延伸的侧罩前部的上下宽度设定得大于从所述弯曲部向后方延伸的侧罩后部的上下宽度,所述副罩形成所述侧罩前部的下缘的一部分并可拆装地安装于所述侧罩主体,左右一对所述侧罩前部的上端部之间由顶罩进行连结,所述侧罩的下端部之间由底部车罩进行连结。
另外,本发明除了第一特征的结构以外,其第二特征在于,在所述侧罩主体设有由所述副罩覆盖的开口部。
本发明除了第二特征的结构以外,其第三特征在于,在与所述开口部相邻的位置,在所述侧罩主体形成有凹凸部。
本发明除了第一~第三特征的任一结构以外,其第四特征在于,在所述侧罩后部从所述弯曲部向后方延伸而形成有向车宽方向外侧膨出的突部。
本发明除了第一~第四特征的任一结构以外,其第五特征在于,由从上方覆盖所述底部车罩的前部的前罩连结左右一对所述侧罩的前部之间。
此外,本发明除了第一~第五特征的任一结构以外,其第六特征在于,在所述乘车座椅的前方配置的燃料箱、以及在所述乘车座椅的下方配置且使前端部延伸至所述燃料箱的下方的收纳箱由所述侧罩从侧方进行覆盖,在所述收纳箱的所述前端部设有与所述侧罩的内表面抵接的抵接支承部。
发明的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2675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双轮车的车身
- 下一篇:鞍乘型车辆用脚踏板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