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蓄冷热交换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80026234.5 | 申请日: | 2017-05-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07069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08 |
发明(设计)人: | 山田淳司;西田伸;太田贵之;檀上贵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电装 |
主分类号: | B60H1/32 | 分类号: | B60H1/32;F25B39/02;F28D20/02;F28F1/32 |
代理公司: | 上海华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300 | 代理人: | 张丽颖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热交换器 | ||
1.一种蓄冷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制冷剂管(11),该制冷剂管具有供制冷剂流动的制冷剂通路(12);
蓄冷器(20),该蓄冷器具有与在所述制冷剂管中流动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且对制冷剂的热量进行蓄冷的蓄冷材料(22)、以及收容所述蓄冷材料的蓄冷材料壳体(21、211、212);及
空气通路翅片(30),该空气通路翅片设于形成于所述制冷剂管以及所述蓄冷器的外侧的空气通路,且与所述蓄冷器直接热连接或者经由所述制冷剂管与所述蓄冷器热连接,
所述蓄冷器以及所述空气通路翅片中的至少一方构成为,位于所述空气通路的空气流动方向上游侧的所述蓄冷材料与在所述空气通路中流动的空气之间的热阻比位于所述空气通路的空气流动方向下游侧的所述蓄冷材料与在所述空气通路中流动的空气之间的热阻大,
所述蓄冷器还具有设于所述蓄冷材料壳体的内侧的内翅片(23~29、230、231、241),
所述内翅片构成为,位于所述空气通路的空气流动方向上游侧的部位与在所述空气通路中流动的空气之间的热阻比位于所述空气通路的空气流动方向下游侧的部位与在所述空气通路中流动的空气之间的热阻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冷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通路翅片构成为,所述空气通路翅片中的位于所述空气通路的空气流动方向上游侧的部位(31)与在所述空气通路中流动的空气之间的热阻比所述空气通路翅片中的位于所述空气通路的空气流动方向下游侧的部位(32)与在所述空气通路中流动的空气之间的热阻大。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蓄冷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通路翅片中,位于所述空气通路的空气流动方向上游侧的部位的间距比位于所述空气通路的空气流动方向下游侧的部位的间距宽。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蓄冷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通路翅片中,位于所述空气通路的空气流动方向上游侧的部位的总面积比位于所述空气通路的空气流动方向下游侧的部位的总面积小。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蓄冷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在形成于所述制冷剂管以及所述蓄冷器的外侧的所述空气通路中,在所述空气通路翅片的空气流动方向上游侧形成有未设置所述空气通路翅片的无翅片区域(FL)。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蓄冷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空气通路翅片中的位于所述空气通路的空气流动方向上游侧的部位形成有一个或者多个上游侧无翅片区域(FLU)。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蓄冷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空气通路翅片中的位于所述空气通路的空气流动方向下游侧的部位形成有一个或者多个下游侧无翅片区域(FLD),
一个所述上游侧无翅片区域的空间容积或者多个所述上游侧无翅片区域的空间容积之和比一个所述下游侧无翅片区域的空间容积或者多个所述下游侧无翅片区域的空间容积之和大。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蓄冷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通路翅片中,设置在位于所述空气通路的空气流动方向上游侧的部位的百叶窗(33)的面积比设置在位于所述空气通路的空气流动方向下游侧的部位的百叶窗(34)的面积小。
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蓄冷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翅片中,位于所述空气通路的空气流动方向上游侧的部位的间距比位于所述空气通路的空气流动方向下游侧的部位的间距宽。
10.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蓄冷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翅片(29)构成为,间距从位于所述空气通路的空气流动方向上游侧的部位朝向位于所述空气通路的空气流动方向下游侧的部位而逐渐变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电装,未经株式会社电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26234.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车辆的安全装置
- 下一篇:具有用于控制空气流的装置的空气排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