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奥氏体系不锈钢和其制造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780022184.3 | 申请日: | 2017-04-0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8454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03 |
| 发明(设计)人: | 瀬户雅浩;相良雅之;山田健太;小薄孝裕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制铁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C22C38/00 | 分类号: | C22C38/00;B23K35/30;C21D6/00;C21D8/00;C21D8/02;C21D8/06;C21D8/10;C21D9/08;C22C38/60 |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李茂家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奥氏体 不锈钢 制造 方法 | ||
1.一种奥氏体系不锈钢,其化学组成以质量%计为
C:0.015%以下、
Si:1.00%以下、
Mn:2.00%以下、
P:0.05%以下、
S:0.030%以下、
Cr:16.0%以上且小于22.0%、
Ni:11.0~16.0%、
Mo:2.5~5.0%、
N:0.07%以上且小于0.15%、
Nb:0.20~0.50%、
Al:0.005~0.040%、
Sn:0~0.080%、
Zn:0~0.0060%、
Pb:0~0.030%、
余量:Fe和杂质,
且满足下述(i)式,
MoSS/Mo≥0.98···(i)
其中,式中的Mo表示钢中所含的Mo的含量,单位为质量%,MoSS表示固溶于钢中的Mo含量,单位为质量%,
MoSS通过如下方式求出:对试样进行电解,对残渣进行酸分解,用ICP发射分光光度分析装置求出Mo的残渣量,从基于总成分值的钢水中的Mo量中减去Mo的残渣量,从而求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奥氏体系不锈钢,其中,所述化学组成进一步满足以下条件:
以下述(ii)式定义的R1值满足下述(iii)式,
R1=0.25Ni+0.2Cr+(Mo×(MoSS/Mo))1.45···(ii)
R1≥10.2···(iii)
其中,(ii)式中的各元素符号表示钢中所含的各元素的含量,单位为质量%,MoSS表示固溶于钢中的Mo含量,单位为质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奥氏体系不锈钢,其中,所述化学组成以质量%计含有选自
Sn:0.002~0.080%、
Zn:0.0002~0.0060%、和
Pb:0.0005~0.030%中的1种以上,
进而,以下述(iv)式定义的L值满足下述(v)式,
L=7.6Sn0.18+9.5Pb0.18+12.8Zn0.2···(iv)
1.8≤L≤13.9···(v)
其中,(iv)式中的各元素符号表示钢中所含的各元素的含量,单位为质量%。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奥氏体系不锈钢,其中,所述化学组成以质量%计含有选自
Sn:0.002~0.080%、
Zn:0.0002~0.0060%、和
Pb:0.0005~0.030%中的1种以上,
进而,以下述(iv)式定义的L值满足下述(v)式,
L=7.6Sn0.18+9.5Pb0.18+12.8Zn0.2···(iv)
1.8≤L≤13.9···(v)
其中,(iv)式中的各元素符号表示钢中所含的各元素的含量,单位为质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奥氏体系不锈钢,其中,所述化学组成进一步满足以下条件:
以下述(vi)式定义的R2值满足下述(vii)式,
R2=R1+(L-5.1)/3···(vi)
R2≥12.0···(vii)
其中,(vi)式中的R1为以所述(ii)式定义的值,L为以所述(iv)式定义的值。
6.根据权利要求1~权利要求5中任一项所述的奥氏体系不锈钢,其具有钢内部中的平均晶粒度编号为7.0以上的金属组织。
7.一种奥氏体系不锈钢材,其使用权利要求1~权利要求6中任一项所述的奥氏体系不锈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制铁株式会社,未经日本制铁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22184.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