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致变色调光构件、透光性导电薄膜及电致变色调光元件在审
| 申请号: | 201780022157.6 | 申请日: | 2017-03-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073948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21 |
| 发明(设计)人: | 米泽秀行;藤野望;渡边健太;梨木智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G02F1/155 | 分类号: | G02F1/155 |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李茂家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致 色调 导电性氧化物层 透光性导电层 光构件 铟系 透光性导电薄膜 透明基材 光元件 金属层 光层 | ||
电致变色调光构件依次具备:透明基材、透光性导电层、和电致变色调光层,透光性导电层依次具备:第1铟系导电性氧化物层、金属层、和第2铟系导电性氧化物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致变色调光构件、透光性导电薄膜及电致变色调光元件,详细而言,涉及电致变色调光构件、用于在其中使用的透光性导电薄膜、及具备电致变色调光构件的电致变色调光元件。
背景技术
以往以来,已知有使用了透光量、色彩等会因电化学的氧化还原反应而变化的电致变色材料的电流驱动型的调光装置。
例如,提出了包含作用电极片、对电极片、电致变色化合物及电解质,且作用电极片具备玻璃片及透明导电性氧化物膜的电致变色元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的电致变色元件中,作为透明导电性氧化膜,使用了包含结晶性ITO膜的单层。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72666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对于电致变色元件,从电致变色化合物的响应性的改良、节能等的观点出发,要求降低作用电极片等电极基板的表面电阻值(低电阻化)。作为低电阻化的方法,研究了增厚ITO膜的膜厚的方法。
但是,若增厚ITO膜的膜厚,则将电极基板弯曲时容易产生裂纹。由于电致变色元件为电流驱动,因此若在电极基板产生裂纹,则会发生裂纹部分的电致变色化合物的氧化还原会被阻碍,调光功能显著降低的不良情况。具体而言,例如,有时着色或脱色时的均匀性降低、产生颜色不均。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低电阻及耐弯曲性优异的电致变色调光构件、透光性导电薄膜及电致变色调光元件。
本发明[1]包含电致变色调光构件,其依次具备:透明基材、透光性导电层、和电致变色调光层,前述透光性导电层依次具备:第1铟系导电性氧化物层、金属层、和第2铟系导电性氧化物层。
本发明[2]包含[1]所述的电致变色调光构件,其中,前述透光性导电层的表面电阻值为50Ω/□以下。
本发明[3]包含[1]或[2]所述的电致变色调光构件,其中,前述透光性导电层的800nm以上且1500nm以下的近红外线平均透过率为80%以下。
本发明[4]包含[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致变色调光构件,其中,前述透光性导电层的800nm以上且1500nm以下的近红外线平均反射率为10%以上。
本发明[5]包含[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致变色调光构件,其中,前述透光性导电层的初始的表面电阻值R0与将前述透光性导电层弯折后的表面电阻值R1的比(R1/R0)为1.05以下。
本发明[6]包含[1]~[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致变色调光构件,其中,前述透明基材为具有挠性的薄膜。
本发明[7]包含[1]~[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致变色调光构件,其中,前述第1铟系导电性氧化物层及前述第2铟系导电性氧化物层均为非晶质膜。
本发明[8]包含一种透光性导电薄膜,其用于在[1]~[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致变色调光构件中使用,所述透光性导电薄膜依次具备:透明基材和透光性导电层,前述透光性导电层自前述透明基材起依次具备:第1铟系导电性氧化物层、金属层、和第2铟系导电性氧化物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东电工株式会社,未经日东电工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2215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