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利用可生物降解金属的微针在审
申请号: | 201780021995.1 | 申请日: | 2017-04-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069814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21 |
发明(设计)人: | 赵晟伦;金钟泽;秋炫旭 | 申请(专利权)人: | 实验室和人们 |
主分类号: | A61M37/00 | 分类号: | A61M37/00;A61L31/14;A61L31/16;A61L31/10 |
代理公司: | 北京青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384 | 代理人: | 郑青松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微针 可生物降解 金属 传递药物 分解产物 皮肤 皮下 机械性特性 分解 疾病预防 金属离子 皮肤美容 气体供应 药物传递 矿物质 传递 群组 贴片 皱纹 疫苗 膨胀 体内 释放 贯穿 吸收 治疗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用于向身体传递药物的装置,更详细地说涉及利用可生物降解金属的微针以及包括该微针的微针贴片。所述微针的特征在于,由化学式1表示,在插入于皮下或者上皮之后被吸收以及分解将金属离子和分解产物释放到体内。在化学式1中,a、b以及c作为各成分的重量%,a+b+c=100重量%,在0≤a≤100、0≤b≤100、0≤c≤10范围中a或者b最大,X是从由Ca、Fe、Mn、Si、Na、Zr、Ce以及P构成的群组中选择的至少一种;使用本发明的可生物降解金属的微针的效果在于因金属特有的机械性特性,可实现能够贯穿皮肤的充分的强度,并且插入于皮下传递药物之后,不仅将自身的矿物质,还可将在分解时产生的分解产物与气体供应给皮肤,进而使皮肤膨胀润滑能够改善皱纹。因此,除了传递用于治疗的药物,还可应用于通过疫苗传递的疾病预防以及皮肤美容的药物传递等。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向身体传递药物的装置,更详细地说涉及利用利用可生物降解金属的微针以及包括该微针的微针贴片。
背景技术
现有的药物传递方式正在使用通过口服给药或使用针头穿透皮肤传递药物的注射方式。其中,作为有效的药物传递方式的注射方式需要具备注射器使用知识的专业人员,而且在注射时伴随疼痛、反复接种的麻烦以及因为管理疏忽而再利用针头导致感染。而且,使用过的注射器作为医疗废弃物必须要小心处理。最近,为了克服这一缺点,开发了微针,作为不刺激分布于皮肤的痛觉神经地透过表皮传递药物的机器。微针最初在1998年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Prousnitz小组率先提出利用半导体工艺技术用硅元件制作微针阵列传递药物的应用可能性,之后以此为起点正在活跃进行更多的研究。微针插入于皮肤时,为使微针能够不弯曲或者折断地插入,需保持物理性强度,因此对微针要求适当的强度以及可控制形状的特性。为了满足这一特性,微针使用了不锈钢(stainless stee l)材料,但是若在小颗粒材料残留在体内,则可出现诱发炎症(inflammatio n)的问题,而聚合物(PLA,PGA,可生物降解Copolymer)的情况,则存在无法入侵的问题。
韩国公开专利第2016-0058261号公开了一种水溶性微针及其制造方法,其中使用聚乙交酯(PLA)、聚丙交酯-乙交酯共聚物(PLGA)、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海藻酸(alginic acid)、果胶等材料;韩国注册专利第1622388号公开了硅胶微针印模及其制造方法;韩国公开专利第2015-0121053号涂有日本脑炎疫苗抗原的微针,其中使用硅、二氧化硅、陶瓷、金属(不锈钢、钛、镍、钼、铬、钴等)以及合成或者天然树脂作为材料。但是,如上所述的这些存在诱发炎症或者无法入侵皮肤的问题。
据此,本发明人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努力的结果,若将镁、钙和锌等的可生物降解金属用作微针材料的情况,则不仅能够入侵皮肤,在残留皮下的情况下,还能够改善皮肤,从而完成本发明。
发明内容
(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的药物传递机器的缺点,即诱发疼痛、感染危险以及医疗废弃物问题,提供具备可贯通皮肤的物理性特性质的同时包含用作用于改善皮肤的矿物质的金属材料的微针以及包括该微针的微针贴片。
(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的利用可生物降解金属的微针:由化学式1表示,在插入于皮下或者上皮之后被吸收或者分解将镁或锌金属离子和分解产物释放到体内;
(化学式1)
MgaZnbXc
在化学式1中,a、b以及c作为各成分的重量%,a+b+c=100重量%,在0≤a≤100、0≤b≤100、0≤c≤10范围中a或者b最大,X是从由Ca、Fe、Mn、Si、Na、Zr、Ce以及P构成的群组中选择的至少一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实验室和人们,未经实验室和人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2199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