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形成用于生产用于存储电能的装置的电极材料的复合材料的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780021800.3 | 申请日: | 2017-07-0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8394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23 |
| 发明(设计)人: | V·V·拉伯赫 | 申请(专利权)人: | 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1B32/186 | 分类号: | C01B32/186;B82Y30/00 |
| 代理公司: | 上海一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66 | 代理人: | 徐林强;徐迅 |
| 地址: | 俄罗斯新*** | 国省代码: | 俄罗斯;RU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碳前驱体 石墨烯 沉积 存储电能 反应器 沉积物 充电/放电循环 电解质 超级电容器 惰性气体流 纳米级颗粒 稳定性延长 热处理 电极材料 高温处理 控制模板 气态混合 无机材料 无机模板 稀释气体 选择控制 复合材料 均匀性 双电层 碳材料 放电 可调 碳量 物流 稀释 匹配 充电 储存 合成 分解 生产 | ||
1.形成用于获得存储电能装置的电极材料的复合材料的方法,包括:通过高温处理在无机模板上形成碳,在模板于碳前驱体介质中均匀分布下,其在流动反应器中进行,其中在反应器中设定处理温度以确保碳前驱体分解和碳沉积在模板上,然后通过含有模板的反应器,当通入惰性气体流至合成处理温度时,其是预先形成的温度,通入来自稀释气体和碳前驱体的气态混合物流,通过稀释碳前驱体控制模板表面上沉积的碳量和沉积物的均匀性;在模板上沉积碳和形成受控厚度的石墨烯进行合成,所述的厚度的基于当与电解质相互作用时整个体积参与形成的双电层的条件来选择,使用无机材料的纳米级颗粒粉末作为无机模板,控制石墨烯的比表面积以获得其所需值,将石墨烯厚度的选择和模板的比表面积的选择相结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无机材料的纳米级颗粒粉末-第二族的金属氧化物被用作无机模板,其具有化学和热稳定性、没有结构和组分改变、对碳化学惰性和在酸溶液中的良好溶解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直径为100nm或更小的无机材料纳米级颗粒粉末作为无机模板。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直径为6nm至100nm(包括所示值)的无机材料纳米级颗粒粉末作为无机模板,提供模板的比表面积为10-160m2/g(包括所示区间值)。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现成模板在高温处理之前当通入20l/h惰性气体流时被加热,或在处理温度设定之前当通入20l/h惰性气体流预热时,从模板前驱体获得模板。
6.如权利要求5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二族金属化合物颗粒,镁-MgCO3、Mg(OH)2·MgCO3被用作为模板前驱体;预热至650-725℃温度(包括所示值),在该温度下保持不超过15分钟,由此获得来自氧化镁的现成模板。
7.如权利要求1或5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方法中,氩气或氮气被用作惰性气体。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方法中,当通入来自稀释气体和碳前驱体的气态混合物流时,稀释气体以组分1至10的量使用(包括所示值),以5-50l/h的流速(包括所示值),和碳前驱体以组分1至2的量使用(包括所示值),以4-10l/h的流速(包括所示值)。
9.如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选择烷烃、或烯烃或二烯烃系列的烃作为碳前驱体。
10.如权利要求9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丙烷-丁烷混合物中所含的烃用作烷烃系列的烃。
11.如权利要求10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含2%乙烷、18%丁烷和80%丙烷的丙烷-丁烷混合物,使用氢气作为稀释气体,且使用5l/h的稀释气体和10l/h的丙烷-丁烷的比例。
12.如权利要求9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烃类乙烯用作烷烃系列的烃。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使用乙烯时,使用氨作为稀释气体,使用6l/h稀释气体和4l/h乙烯的比例。
14.如权利要求9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1,3-丁二烯作为二烯烃系列的烃,使用氩气或氮气作为稀释气体,以50l/h的稀释气体和5l/h的1,3-丁二烯的比例。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合成模板之前分解碳前驱体并将碳沉积在模板上的处理温度在500至900℃范围内选择(包括这些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未经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21800.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