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重新启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80020537.6 | 申请日: | 2017-03-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8400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23 |
发明(设计)人: | 河村智志;小林智明;仓上龙彦;吉田英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化药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7C27/14 | 分类号: | C07C27/14;C07C45/35;C07C47/22;C07C51/235;C07C51/25;C07C57/05;C07C57/055;C07B61/00;B01J23/887;B01J38/02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19 | 代理人: | 胡嵩麟;王海川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重新启动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在停机后的重新启动时能够减少气相氧化催化剂的劣化、反应失控的担心并且能够以稳定状态进行反应的选自由丙烯醛和丙烯酸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氧化产物的制造方法。本发明提供一种氧化产物的制造方法,其中,使用填充有气相氧化催化剂的固定床反应器,在使热介质与固定床反应器接触或者使热介质在固定床反应器中流动从而对固定床反应器进行加热的同时,使选自由丙烯和丙烯醛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原料气体进行气相催化氧化反应,从而制造选自由丙烯醛和丙烯酸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氧化产物,其特征在于,使停机后的重新启动时的负载达到最大时的热介质的温度低于最初启动时的负载达到最大时的热介质的温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选自由丙烯醛和丙烯酸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氧化产物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实施如下所述的制造方法:使用填充有气相氧化催化剂且利用热介质(反应浴)进行加热的固定床反应器,并利用丙烯的两级气相催化氧化反应进行的丙烯酸的制造方法;使用填充有气相氧化催化剂的固定床反应器,并利用异丁烯的两级气相催化氧化反应进行的甲基丙烯酸的制造方法;等。
对于这样的使用固定床反应器的气相催化氧化反应而言,通常连续地实施,但是为了进行启动时或稳定运转(稳态运转)时的故障的应对、固定床反应器的维护、气相氧化催化剂的空气处理等,有时将其暂时停机(气相催化氧化反应的停止)。在停机后会重新启动(气相催化氧化反应的重新开始),根据本申请发明人等的研究表明在停机后的重新启动时不优选与最初启动时相同的温度条件。即,表明在停机后的重新启动时,与最初启动时相比,催化剂被活化,因此在将热介质的温度设定为与最初启动时相同温度的情况下,催化剂层中的最高温度(热点温度)高于所期望的温度范围,从而存在成为担心气相氧化催化剂的劣化、反应失控的不稳定状态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在使用具备催化剂的固定床式反应器,使选自由碳原子数3和4的烃以及叔丁醇构成的组中的反应原料气体中的至少一种或者选自由碳原子数3和4的不饱和脂肪族醛构成的组中的反应原料气体中的至少一种进行催化气相氧化,从而制造选自由碳原子数3和4的不饱和脂肪族醛、不饱和烃、以及碳原子数3和4的不饱和脂肪酸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反应产物的制造方法中,启动前述反应器而制造前述反应产物一定时间,将前述反应器停机,然后重新启动前述反应器。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制造方法中,将停机后的热介质的温度设定得比停机前的热介质的温度高2℃或3℃(实施例1),因此无法解决前述问题。
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一种启动方法,其为使用具备在内部填充有催化剂的多个反应管以及形成在反应管之间的空间的多管式换热器型反应器,在将热介质引入前述空间内的同时,向前述反应管中供给包含(甲基)丙烯醛的原料气体,利用气相催化氧化反应得到(甲基)丙烯酸时的启动方法,其中,在从原料气体的供给开始进行到稳态运转期间引入前述空间内的热介质的温度(Th)与在稳态运转时引入前述空间内的热介质的温度(Ts)满足下述式:-5<(Th-Ts)<2。但是,在专利文献2中没有公开相对于最初启动时的热介质的温度,应该如何设定重新启动时的热介质的温度,无法解决前述问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6335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1-18331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以往的问题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在停机后的重新启动时能够减少气相氧化催化剂的劣化、反应失控的担心并且能够以稳定的状态进行反应的选自由丙烯醛和丙烯酸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氧化产物的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化药株式会社,未经日本化药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2053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