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蓄电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80020280.4 | 申请日: | 2017-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8612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06 |
发明(设计)人: | 山下裕介;弘濑贵之;铃木信司;竹中泰亮;小笠原雅人;南形厚志;秋山泰有;奥田元章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
主分类号: | H01M50/533 | 分类号: | H01M50/533;H01M50/119;H01M50/342;H01M10/04;H01G11/14;H01G11/74;H01G11/78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11323 | 代理人: | 权鲜枝;侯剑英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装置 | ||
蓄电装置具备:电极组装体,其具备正极电极和负极电极;壳体,其收纳电极组装体;压力释放阀;以及正极导电构件和负极导电构件,其分别与对应的电极电连接。壳体具有压力释放阀所在的壁部。各导电构件的至少一部分存在于壁部的内表面和与该内表面相对的电极组装体的端面之间。正极导电构件和负极导电构件中的至少一方导电构件具备:夹设部,其介于壁部的内表面与电极组装体的端面之间;以及遮挡部,其位于比夹设部偏向电极组装体的端面的位置。遮挡部相对于壁部从电极组装体所处的一侧覆盖压力释放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压力释放阀的蓄电装置。
背景技术
在EV(Electric Vehicle:电动车辆)、PHV(Plug in Hybrid Vehicle:插电式混合动力车辆)等车辆中搭载有锂离子电池等二次电池作为蓄积向作为原动机的电动机供应的电力的蓄电装置。在二次电池中,例如,如专利文献1所述,在壳体中收纳有电极组装体和电解液,在壳体的壁部设有使壳体内的压力向壳体外释放的压力释放阀。
专利文献1:特许第4881409号
发明内容
在这种二次电池中,当进行作为其评价试验之一的钉刺试验时,会利用钉使正极电极与负极电极之间的隔离物破裂,使正极电极和负极电极在壳体内短路。并且,当发生短路时,会在该短路部的周边产生热,由于该热而电解液成分被分解,在壳体内产生气体。于是,壳体内的压力上升而压力释放阀开裂,但是在从压力释放阀向壳体外放出气体时,电极的一部分有可能由于高压的气体而被削掉,电极的一部分作为碎片直接随着气体飞散到壳体的外部。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钉刺试验时能抑制电极碎片从开裂的压力释放阀飞散的蓄电装置。
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蓄电装置具备:电极组装体;壳体;压力释放阀;以及正极导电构件和负极导电构件。上述电极组装体具有层状结构,具备相互绝缘的正极电极和负极电极。上述正极电极和上述负极电极分别具备:金属箔、附加到上述金属箔的至少单面的活性物质层以及未附加上述活性物质层而露出有上述金属箔的未涂覆部。上述壳体收纳上述电极组装体。上述压力释放阀存在于上述壳体的壁部,构成为在壳体内的压力达到释放压力的情况下开裂,使壳体内的压力向壳体外释放。上述正极导电构件和上述负极导电构件的至少一部分存在于上述压力释放阀所在的上述壁部的内表面和与该内表面相对的上述电极组装体的端面之间。上述正极导电构件和上述负极导电构件分别与上述正极电极和上述负极电极的上述未涂覆部电连接。上述正极导电构件和上述负极导电构件中的至少一方导电构件具备:夹设部,其介于上述壁部的内表面与上述电极组装体的端面之间;以及遮挡部,其位于比上述夹设部偏向上述电极组装体的端面的位置。上述遮挡部相对于上述壁部从上述电极组装体所处的一侧覆盖上述压力释放阀。
由此,在钉刺试验时,当钉刺入蓄电装置时,不同极性的电极会通过钉而在壳体内发生短路。当发生短路时,会在该短路部的周边产生热,电解液成分被分解而产生气体。由于气体的产生,蓄电装置内的压力上升。然后,当壳体的内部压力达到压力释放阀的释放压力时,压力释放阀开裂,壳体内的气体放出到壳体外。
在短路部产生的高压的气体向压力释放阀上升。另外,由于所产生的气体的势头,电极的一部分被剥离而产生碎片。去往压力释放阀的气体与相对于壳体的壁部从电极组装体所处的一侧覆盖压力释放阀的遮挡部碰撞。于是,由于气体的流向改变而去往压力释放阀的气体排出路径变长以及与遮挡部的碰撞,容易使气体中包含的电极碎片从气体落下。其结果是,电极碎片从开裂的压力释放阀向壳体外的飞散被抑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未经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2028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