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摄像装置、工作方法、图像处理装置以及图像处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80017843.4 | 申请日: | 2017-03-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941759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08 |
发明(设计)人: | 北川润也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4N5/232 | 分类号: | H04N5/232;G03B5/00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72002 | 代理人: | 安香子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摄像 装置 工作 方法 图像 处理 以及 | ||
在摄像装置中,缓解因光学式校正机构进行的复位动作引起的图像的晃动。摄像装置具备:摄像光学系统;摄影机构,具有成像元件,并拍摄被摄体像而拍摄动态图像;手抖检测机构,检测手抖;光学式校正机构,改变所述摄像光学系统或所述成像元件的位置来对检测出的手抖进行光学校正;以及复位判断机构,判断是否对所述摄像光学系统或所述成像元件的位置进行复位,所述光学式校正机构响应所述复位判断机构的进行复位的判断而对所述摄像光学系统或所述成像元件的位置进行复位,所述摄像装置还具备电子式校正机构,该电子式校正机构响应复位的开始,对由所述摄影机构拍摄到的图像中的基于所述光学式校正机构进行的复位动作的被摄体的位置的变化进行电子校正。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摄像装置、工作方法、图像处理装置以及图像处理方法,尤其涉及一种能够减缓因光学式校正机构的复位动作产生的图像中的晃动的摄像装置、工作方法、图像处理装置以及图像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在数码相机等摄像装置中,以手持方式拍摄等时,有时因在摄像装置中产生的振动而导致摄影透镜的光轴相对于被摄体相对移动,拍摄到的图像产生被摄体像的晃动,即所谓的手抖。为了校正这样的手抖,正在普及具有手抖校正功能的摄像装置。作为手抖校正功能,有对拍摄到的图像的数据进行图像处理来校正手抖的电子式校正方法以及使摄像光学系统的至少一部分或图像传感器或者将摄像光学系统和图像传感器一体化的相机模块整体等移动来校正手抖的光学式校正方法,近年来,还提出了组合电子式校正方法和光学式校正方法的手抖校正方法。
作为组合电子式校正方法和光学式校正方法的手抖校正方法,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以下技术:在检测出作为表示超过光学校正系统的可校正范围的信号的驱动机构极限信号时,充分降低高通滤波器的截止频率,由此通过电子式校正而补充无法通过光学式校正追随的量。并且,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有以下技术:当光学图像抖动校正量达到界限时,将综合图像抖动校正量减去光学图像抖动校正量的界限量之后的剩余的校正量,通过电子式校正而进行。
以往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490093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451819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另一方面,在光学式校正方法中,有进行所谓的复位动作的光学式校正方法,该复位动作在光学校正系统的位置到达光学校正范围的界限的情况下将光学校正系统的位置恢复到居中位置。在此,在图2中示出了执行手抖校正的状态下的摄影中的光学校正系统的移动和视场角伴随光学校正系统的移动的变化。另外,在图2中,框1~3分别是被拍摄的顺序的框,表示动态图像流。各框中的粗框表示在执行光学式手抖校正的状态下拍摄到的视场角F,图中央的圆L表示光学校正系统的光学校正范围、即可校正范围,圆L内的轨迹表示手抖的轨迹,图中的星号表示光学校正系统的当前位置。
如图2所示,在框1中,由于光学校正系统的位置限制在光学校正范围内,因此摄影中的视场角被粗框固定。在框2中,也由于光学校正系统的位置限制在光学校正范围内,因此视场角与框1相同。但是,在框2中,由于光学校正系统位于光学校正范围的端部,因此判断为手抖校正到达光学校正范围的界限,开始进行光学校正系统的复位动作。即,开始进行将光学校正系统恢复到居中位置的动作。
若光学校正系统的复位动作开始,则欲使光学校正系统的位置强制性地恢复到中央,因此光学校正系统向与手抖无关的方向移动,如框3所示,视场角相比于框2发生变化。通过该视场角的变化,有时在动态图像中产生用户不希望的被摄体的位置变化,即所谓的图像的晃动。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减缓因光学式校正机构的复位动作产生的图像的晃动的摄像装置、工作方法、图像处理装置以及图像处理方法。
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手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士胶片株式会社,未经富士胶片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1784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