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铝合金板和铝合金板的制造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780016619.3 | 申请日: | 2017-03-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8452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8 |
| 发明(设计)人: | 宍户久郎;北村智之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神户制钢所 |
| 主分类号: | C22C21/02 | 分类号: | C22C21/02;C22C21/06;C22C21/12;C22F1/05;C22F1/00 |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吴克鹏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铝合金 制造 方法 | ||
在Mg和Si的合计含量高于1.2%的特定的组成的Al-Mg-Si系铝合金板的差示扫描量热分析曲线中,150~230℃的温度范围内,高度A为3~10μW/mg的吸热峰,与230℃以上且低于330℃的温度范围内,高度B为20~50μW/mg的放热峰的比(B/A)为特定的范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由通常的轧制制造的6000系铝合金板,是成形性和烘烤涂装硬化性优异的6000系铝合金板。
背景技术
近年来,从地球环境等方面考虑,汽车车体的轻量化的社会要求日益高涨。为了应对这样的要求而进行的是,在汽车车体之中,对于大型车体面板(外面板、内面板)应用铝合金材料,以代替传统的钢板等的钢铁材料。
所述大型车体面板之内,在引擎罩、挡泥板、车门、车顶、后备箱盖等的面板结构体的外面板(外板)和内面板(内板)等的面板中,作为薄壁且高强度铝合金板,使用的是Al-Mg-Si系的AA至JIS6000系(以下,都仅称为6000系)铝合金板。
该6000系(Al-Mg-Si系)铝合金板,必须含有Si、Mg,特别是高硅型的6000系铝合金,人工时效处理时具有优异的时效硬化能力。因此,在冲压成形和弯曲加工时,能够利用低屈服点化确保成形性,并且具有烘烤涂装硬化性(以下,Bake Hard性=BH性,也称为烘烤硬化性),即,即使在成形后的面板的涂装烘烤处理等比较低温的人工时效处理中,屈服强度仍提高,能够确保作为面板所需要的强度。
另一方面,如众所周知的,汽车的外面板等是对于铝合金板复合进行冲压成形中的胀形成形和弯曲成形等的成形加工而制作。例如,在引擎罩和车门等的大型的外面板中,通过胀形等的冲压成形,成为作为外面板的成形品形状,接着,通过对该外面板周边部的扁平折边等进行卷边(hemming)加工,进行与内面板的接合,而成为面板结构体。
在所述汽车等的外面板等中,为了轻量化,有更薄壁化的倾向,而在薄壁化的基础上,要求有抗凹性优异这样的高强度化。因此,更需要人工时效硬化能力(烘烤涂装硬化性),即在冲压成形时,使铝合金板更加低屈服点化,以确保成形性,并通过成形后的面板的涂装烘烤处理等的比较低温的人工时效处理时的加热,进行时效硬化,提高屈服强度,能够在薄壁化之后仍确保需要的强度。
一直以来,对于作为这样的汽车构件的原材的6000系铝合金板的烘烤涂装硬化性,提出有各种控制Mg-Si系团簇的方案。而且,最近提出了以6000系铝合金板的差示扫描量热分析曲线(以下,也称为DSC)的吸热峰和放热峰测量这些Mg-Si系团簇,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加以控制的技术(参照专利文献1~5)。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规定,在6000系铝合金板的差示扫描量热分析曲线中,100~200℃的温度范围的放热峰高度W1为50μW以上,并且,200~300℃的温度范围的放热峰高度W2与所述放热峰高度W1的比,即W2/W1为20以下。
在专利文献2中分别规定,在6000系铝合金板的差示扫描量热分析曲线中,设差示扫描量热分析曲线中230~270℃的温度范围的放热峰高度为A,280~320℃的温度范围的放热峰高度为B,330~370℃的温度范围的放热峰高度为C时,所述放热峰高度B为20μW/mg以上,并且所述放热峰高度A、C相对于所述放热峰高度B的各比,即A/B为0.45以下,C/B为0.6以下。
在专利文献3中规定,虽然为6000系铝合金板,但Mg和Si的合计量为1.2%以下的板的差示扫描量热分析曲线中,230~330℃的温度范围内,放热峰只有1个,或双方峰间的温度差为50℃以下的放热峰只存在2个,所述仅1个的放热峰的高度,或所述只有2个的放热峰之中的峰高度大的一方的放热峰的高度为20~50μW/mg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神户制钢所,未经株式会社神户制钢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1661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