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妇科肿瘤的诊断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780015221.8 申请日: 2017-07-28
公开(公告)号: CN109069670B 公开(公告)日: 2022-05-10
发明(设计)人: 赖鸿政 申请(专利权)人: 北京优迅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主分类号: A61K48/00 分类号: A61K48/00;G01N33/48;G01N33/483;G01N33/50
代理公司: 北京华夏正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017 代理人: 韩登营;陈辰
地址: 102629 北京市大兴区中关村科技园区*** 国省代码: 北京;1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妇科 肿瘤 诊断 方法
【说明书】:

在此揭示多种方法,其可基于一或更多种标记基因的高度甲基化以决定是否有妇科肿瘤或妇科肿瘤的恶性程度。

技术领域

本揭示内容是关于癌症的诊断。具体来说,本揭示内容是基于特定基因标记的甲基化状况来进行癌症诊断的方法。

背景技术

妇科癌是指起源于女性生殖器官的异常细胞不受控制的生长。妇科癌的主要类型包括子宫颈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子宫癌(以下简称子宫内膜癌)、阴道癌与阴门癌;另外,妊娠性滋养层细胞疾病(gestational trophoblastic disease,GTD)与原发性腹膜癌则属于较罕见的妇科癌。

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C)是全美好发的妇科癌之一,也是全球妇女癌症确诊数第六高的疾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GLOBOCAN计划统计,在2012年,子宫内膜癌的罹病人数与死亡人数分别是大约31万人与7万6千人,而预估在2020年,每年会有38万笔新确诊病例以及9万3千人死亡。

大多数的子宫内膜癌患者为停经妇女。然而,对于尚未显示症状的患者,目前仍没有方便、可靠的检测方法。对于出现症状或患病风险较高的女性,则可以采集子宫内膜检体或进行阴道超声波,以诊断或排除子宫内膜癌。

透过组织病理学的评估,可将子宫内膜癌分为两大类。第一型子宫内膜癌包含高度至中度分化(第1至2级)的子宫内膜样腺癌(endometrioid adenocarcinomas)。第二型子宫内膜癌包含浆液性(serous type)、亮细胞(clear cell)与分化不良(第3级)的子宫内膜样腺癌。大多数的第一型EC可在早期(第I或II期)诊断出来,且其预后通常较佳;但第二型EC一般都是在较晚期才被确诊,预后也相对较差。虽然大多数的子宫内膜样类型的EC患者可在早期被确诊,但仍有15%的患者在晚期才被发现,且5年存活率低于50%(第III期约40–50%;第IV期约15–20%)。因此,早期诊断仍然是改善患者预后的最佳方案。然而,目前没有理想的方法能用于EC筛检。

EC最常见的症状是异常的子宫出血,但还有很多其它疾病也会导致相同的症状。即使当停经后妇女的子宫出现流血症状时,只有10%的案例是由EC引起的。如何选择理想的检查方案取决于敏感性、特异性、概率准确度与成本。可利用阴道超声波(Transvaginalultrasound,TVU)来排除EC。然而,出现症状的停经后妇女以及采用荷尔蒙替代疗法的妇女的TVU门坎值较低,因为血液循环中的女性类固醇荷尔蒙会导致子宫内膜厚度变异。相较于TUV,在门诊透过抽吸刮除法取得的子宫内膜样本在诊断上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可能较高。不过,这种侵入性程序的失败率可能高达54%。当妇女不适合进行子宫内膜采样,或无法得到确定诊断结果时,临床指引推荐在麻醉下进行分段扩刮术(dilatation and curettage,DC)。因此,许多患者会经历重复的侵入性诊断程序,包括子宫内膜采样或DC,不但造成患者不便,也增加患者心理与经济上的负担。

另一方面,子宫镜手术的诊断准确度较高,在停经前与停经后的妇女中,其整体敏感度与特异性分别高达86.4%与99.2%。即便如此,对于经TVU诊断出子宫内膜厚度之后,子宫内膜厚度高于多少门坎值才应进一步进行子宫内膜采样或子宫镜手术,目前仍有争议。另一种非侵入式的EC诊断是测量血清与子宫颈阴道的血清癌抗原(CA)–125浓度。但CA-125检测的准确度很容易受到一些良性状况的影响,譬如子宫肌腺症或子宫肌瘤以及子宫内膜异位等。亦可利用子宫颈口细胞进行细胞学分析来诊断EC,但异常结果的比例在第一型EC中约有32.3%至86.0%,而第二型EC则是约57.1%至100%。

有鉴于此,相关领域亟需提出一种用以诊断妇科肿瘤(特别是子宫内膜癌)的方法。

发明内容

发明内容旨在提供本揭示内容的简化摘要,以使阅读者对本揭示内容具备基本的理解。此发明内容并非本揭示内容的完整概述,且其用意并非在指出本发明实施例的重要/关键组件或界定本发明的范围。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优迅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未经北京优迅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1522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