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薄膜电容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80012171.8 | 申请日: | 2017-0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0154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17 |
发明(设计)人: | 今村武志;三浦寿久;金谷英里子 | 申请(专利权)人: |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G4/18 | 分类号: | H01G4/18;H01G2/04;H01G2/10;H01G4/224;H01G4/228;H01G4/38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韩丁 |
地址: | 日本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薄膜 电容器 | ||
后汇流条(300)包含与电容器元件(100)的上侧端面电极(101)连接的后侧电极连接部(310),后侧重合部(320)在与上侧端面电极(101)重叠的位置,被从后侧电极连接部(310)向上方引出。前汇流条(200)包含与电容器元件(100)的下侧端面电极连接的前侧电极连接部(210)、第1中继部(220)和沿着上侧端面电极(101)的第2中继部(230),前侧重合部(240)被从第2中继部(230)向上方引出。绝缘模块(400)包含:介于前侧重合部(240)与后侧重合部(320)之间的第1绝缘部(410)、和介于上侧端面电极(101)与第2中继部(230)之间的第2绝缘部(420)。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薄膜电容器。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在一种薄膜电容器中,使2个汇流条的一部分夹着绝缘部件而重叠,使汇流条所具有的电感成分即ESL(等效串联电感)减少,该薄膜电容器在形成于将金属化薄膜层叠或者卷绕而成的电容器元件的两端面的端面电极,分别连接汇流条的一端,并且在汇流条的另一端形成与外部设备连接的外部连接端子。
在这样的薄膜电容器中,能够采用如下结构:例如专利文献1所述,电容器元件被配置为端面电极朝向的方向与外部连接端子被引出的方向垂直;例如专利文献2所述,电容器元件被配置为端面电极朝向的方向与外部连接端子被引出的方向平行。
在采用后者的结构的情况下,在专利文献2所述的壳体模具电容器(薄膜电容器)中,在从正面观看电容器元件的端面电极时,P极汇流条和N极汇流条被引出到偏离于端面电极的位置,在该位置将电极间绝缘部件夹在中间并重叠。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特开2010-251400号公报
专利文献2:JP特开2015-09562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上述专利文献2的壳体模具电容器中,由于P极汇流条和N极汇流条被引出到偏离于端面电极的位置,因此电容器元件的沿着端面电极的方向上的尺寸变大。因此,考虑2个汇流条中夹着绝缘部件而重叠的部分、即2个重合部被配置于与电容器元件的端面电极重叠的位置的结构。
但是,在设为这种结构的情况下,与配置有2个重合部的一侧的端面电极为异极性的汇流条的一部分沿着其端面电极的上方,因此其恐怕会接触。
鉴于该课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小型化的薄膜电容器。
本发明的主要方式所涉及的薄膜电容器具备:电容器元件;第1汇流条以及第2汇流条,连接于所述电容器元件;第1重合部以及第2重合部,分别包含于所述第1汇流条和所述第2汇流条,且相互重合;和绝缘部,用于将所述第1重合部与所述第2重合部之间绝缘。这里,所述第1汇流条包含与形成于所述电容器元件的一端面的第1端面电极连接的第1电极连接部,所述第1重合部在与所述第1端面电极重叠的位置,从所述第1电极连接部向所述第1端面电极朝向的方向被引出。此外,所述第2汇流条包含:第2电极连接部,与形成于所述电容器元件的另一端面的第2端面电极连接的;和中继部,从该第2电极连接部向所述第1端面电极的方向延伸以使得沿着所述电容器元件的周面、之后向所述第1重合部的方向延伸以使得沿着所述第1端面电极,并且将所述第2电极连接部与所述第2重合部连结,所述第2重合部从所述中继部向所述第1端面电极朝向的方向被引出。进一步地,所述绝缘部包含:第1绝缘部,介于所述第1重合部与所述第2重合部之间;和第2绝缘部,从所述第1绝缘部延伸以使得沿着所述第1端面电极,且介于所述第1端面电极与所述中继部之间。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够小型化的薄膜电容器。
通过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的说明,本发明的效果乃至意义更加清楚。但是,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仅仅是将本发明实施化时的一个示例,本发明并不显示于以下的实施方式所述的内容。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未经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1217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