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静电消散性树脂管在审
申请号: | 201780011942.1 | 申请日: | 2017-0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00227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23 |
发明(设计)人: | 中野贞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八兴 |
主分类号: | F16L11/127 | 分类号: | F16L11/127 |
代理公司: | 隆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72003 | 代理人: | 向勇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中间层 导电性物质 静电消散性 树脂管 树脂 内层 加强层 熔接性 热塑性树脂 长度延长 导电纤维 流体接触 耐药品性 杂散电流 静电 管内层 金属线 除电 电阻 两层 流体 去除 摩擦 损伤 | ||
本发明的静电消散性树脂管的特征在于,其由与流体接触的内层、中间层、加强层、以及外层构成,所述中间层包括第一中间层和第二中间层这两层,内层由具有耐药品性的树脂与导电性物质一同构成,第一中间层由相对于内层和第二中间层具有熔接性的树脂与导电性物质一同构成,第二中间层由相对于第一中间层和外层具有熔接性的树脂与导电性物质一同构成,设置在第二中间层与外层之间的加强层至少包括导电纤维或金属线,外层由热塑性树脂或弹性体构成。由此,提供一种静电消散性树脂管,其能够安全地去除因流体与管内层的摩擦等产生的静电,不会受到杂散电流的影响而损伤,即使使用长度延长,末端间电阻也很少产生大的变动,具有良好的除电功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静电消散性树脂管。
背景技术
以往,树脂管被用作化学(石油)设备用配管、燃料罐配管、涂装工厂内配管、电子设备等的半导体部件工厂内配管等的可燃性液体、可燃性粉状体的输送配管。
在用于这些用途的配管的树脂管中,因流体与管内表面的摩擦等而产生静电并带电,放电有可能引起火灾、爆炸等重大事故,因此需要充分的抗静电对策。
作为上述以往的输送用树脂管的抗静电对策,通常,通过在管的构成部件中使用导电性材料、金属线来赋予导电性,从而去除静电,防止管内表面带电。具体而言,例如,提出了在用作内层材料的聚乙烯、聚氨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氟树脂等的热塑性树脂中含有导电性物质且也赋予外层同样的抗静电效果的抗静电管(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另外,作为另一提案,也提出了以下抗静电树脂管,在管的内层与外层之间,在该内层的外周面的整个长度上将导线以特定的间距卷绕成螺旋状,而且在外层的长度方向以隔着特定的间隔的方式设置带状的导电树脂层,使横越该导电树脂层的导线与该导电树脂层压接(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另一方面,由于近年来的因静电的放电导致的火灾、爆炸等重大事故的发生,因此对用于配管的管要求更严格的抗静电对策。具体而言,在作为“关于管的安全指南”的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所制定的技术规范中,定义了关于静电的指导原则(IEC/TS 60079-32-1:2013 7.7.3项,管及管组件)。
在该技术规范中,对用于控制来自静电和杂散电流的危险的管末端间电阻的分类进行了规定,以末端间电阻R基准将它们分为“导电性(R<1KΩ)”、“消散性(1KΩ≤R<1MΩ)”以及“绝缘性(1MΩ≤R)”三类。
在这些规定中,在导电性(R<1KΩ)的配管的情况下,容易受杂散电流的影响,难以控制在安全水平。杂散电流是指从电气设备泄漏到大地的电流,例如,当将金属配管等导电性优异的配管用于与电气化铁路相关的配管时,其受到杂散电流的影响,有时金属溶解、腐蚀、损伤,因此不适合。
另外,对于绝缘性(1MΩ≤R)的配管而言,由于不能安全去除带有的静电,因此不适合使用。
根据这些发现,认为赋予了导电性的管的末端间电阻优选为消散性(1KΩ≤R<1MΩ)。
另外,根据日本独立行政法人劳动安全卫生综合研究发布的静电安全指南2007,作为流动着液体的管的抗静电对策,应该使用103~106Ω/m的管,与上述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所制定的指导原则同样地推荐选择消散性的范围内的管。
根据这些与静电有关的指南,使用末端间电阻为消散性(1KΩ≤R<1MΩ)水平的管,作为树脂管本来的功能其也兼具对各种流体的耐药品性、柔软性,从而无论管的使用长度如何,对任何流体都能够安全地去除静电。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7-12776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249172号公报。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八兴,未经株式会社八兴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1194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