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层涂膜及多层涂膜的形成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80006132.7 | 申请日: | 2017-01-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2176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2 |
发明(设计)人: | 藤田健;大西勇;安达阳一;铃木豪;镰谷和行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涂料控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32B27/20 | 分类号: | B32B27/20;B05D1/36;B05D5/06;B05D7/24;C09D20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金鲜英;马铁军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层 形成 方法 | ||
1.一种多层涂膜,包括:
形成于被涂物上的底漆涂膜,以及
形成于所述底漆涂膜上的红外反射性涂膜;
所述红外反射性涂膜含有鳞片状的红外反射性颜料与树脂,
所述红外反射性颜料包括由电介质层与金属薄膜层交互层叠形成且最外层配置成所述电介质层的层叠体,
所述电介质层由选自二氧化钛、五氧化二铌、氧化铈、掺锡氧化铟、氧化锌以及氧化锡形成的组的1种或2种以上物质形成,
所述金属薄膜层由银化合物形成,
所述金属薄膜层的膜厚为5~15nm,
以可见光及其周边区域的入射光的波长λ为250~980nm,所述电介质层的折射率为r,则所述电介质层的膜厚为((Nλ)/(4r))±20nm,其中,N=1、2或3,
所述底漆涂膜的红外反射率R1小于80%,
所述红外反射性涂膜的红外反射率R2大于R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涂膜,所述层叠体是3层或5层的层叠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层涂膜,还具有形成在所述红外反射性涂膜之上的透明涂膜。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层涂膜,所述透明涂膜的膜厚以干燥膜厚计为10~50μm。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层涂膜,所述底漆涂膜的膜厚以干燥膜厚计为10~100μm。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层涂膜,所述红外反射性涂膜的膜厚以干燥膜厚计为0.5~100μm。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层涂膜,所述红外反射性颜料中,粒径1μm以下的所述红外反射性颜料的比例为10体积%以下。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层涂膜,所述红外反射性涂膜中所含的所述树脂是从丙烯酸树脂、聚酯树脂、醇酸树脂、氟树脂、环氧树脂、聚氨酯树脂、聚醚树脂中选择的1种或2种以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层涂膜,所述层叠体仅由所述电介质层和所述金属薄膜层形成,且所述红外反射性颜料仅由所述层叠体形成。
10.一种多层涂膜的形成方法,包括:
在被涂物上涂布底漆涂料以形成底漆涂膜的底漆涂料涂布步骤,以及
在经过所述底漆涂料涂布步骤的被涂物上,涂布红外反射性涂料以形成红外反射性涂膜的红外反射性涂料涂布步骤;
所述红外反射性涂料含有鳞片状的红外反射性颜料与树脂成分,
所述红外反射性颜料包括由电介质层与金属薄膜层交互层叠形成且最外层配置成所述电介质层的层叠体,
所述电介质层由选自二氧化钛、五氧化二铌、氧化铈、掺锡氧化铟、氧化锌以及氧化锡形成的组的1种或2种以上物质形成,
所述金属薄膜层由银化合物形成,
所述金属薄膜层的膜厚为5~15nm,
以可见光及其周边区域的入射光的波长λ为250~980nm,所述电介质层的折射率为r,则所述电介质层的膜厚为((Nλ)/(4r))±20nm,其中,N=1、2或3,
在所述底漆涂料涂布步骤中,进行调整以使得所形成的底漆涂膜的红外反射率R1小于80%,
在所述红外反射性涂料涂布步骤中,进行调整以使得所形成的红外反射性涂膜的红外反射率R2大于R1。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多层涂膜的形成方法,所述层叠体为3层或5层的层叠体。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多层涂膜的形成方法,还包括:
在经过所述红外反射性涂料涂布步骤的被涂物上,涂布透明涂料以形成透明涂膜的透明涂料涂布步骤。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多层涂膜的形成方法,所述透明涂膜的膜厚以干燥膜厚计为10~50μ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涂料控股有限公司,未经日本涂料控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06132.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复合层叠体、以及树脂层的保管方法
- 下一篇:薄膜层叠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