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轴拉伸片及其成形品在审
申请号: | 201780005859.3 | 申请日: | 2017-01-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73697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31 |
发明(设计)人: | 横塚学;吉村大辅;元井大介;和泉英二 | 申请(专利权)人: | 电化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8J5/18 | 分类号: | C08J5/18;B29C55/12;C08L25/08;C08L33/04;B29K25/00;B29K33/04;B29L7/0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董庆;冯雅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苯乙烯类树脂组合物 双轴拉伸 成形品 甲基丙烯酸共聚物 丙烯酸类树脂 苯乙烯 质量比 甲基丙烯酸单体单元 苯乙烯单体单元 耐热性 重均分子量 成形性 耐油性 生产性 制膜性 软化 | ||
提供一种透明性、强度、制膜性以及成形性良好,生产性、耐热性和耐油性优异的由苯乙烯类树脂组合物构成的双轴拉伸片及其成形品。所述双轴拉伸片及其成形品是由苯乙烯类树脂组合物构成的双轴拉伸片及其成形品,所述苯乙烯类树脂组合物含有苯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A)和丙烯酸类树脂(B),所述苯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A)和所述丙烯酸类树脂(B)的质量比(A)/(B)为90/10~97/3;所述苯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A)以87/13~94/6的质量比含有苯乙烯单体单元和甲基丙烯酸单体单元;所述丙烯酸类树脂(B)的重均分子量为100万~700万;所述苯乙烯类树脂组合物的维卡软化温度在106~132℃的范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适用于以微波炉加热的食品包装容器的用途的由苯乙烯类树脂组合物构成的双轴拉伸片及其成形品。
背景技术
聚苯乙烯的双轴拉伸片因其透明性和刚性优异,所以被模塑,主要大量使用在轻量容器等的成形品上。但是,这些容器因其耐热性差,所以很少使用在与沸水直接接触的用途或者以微波炉加热的用途上。于是,尝试着赋予作为原料的聚苯乙烯以耐热性。作为提高了耐热性的聚苯乙烯,例如有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或者苯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专利文献3、专利文献4)。这些作为苯乙烯类耐热性树脂而被大家普遍公知,不损害透明性和刚性且能提高耐热性。
但是,与通常的聚苯乙烯相比,所述苯乙烯类耐热性树脂在熔融挤出时的流动性低,难于提高树脂的生产能力或者片材的生产能力。为了提高所述苯乙烯类耐热性树脂的流动性,考虑了(i)提高挤出温度的方法,(ii)降低树脂的分子量的方法。如果提高挤出温度,所述苯乙烯类耐热性树脂中的羧基反应,形成凝胶状的异物从而引起片材的品质下降。另外,如果降低树脂的分子量,则容易发生片材挤出时的下拉,较难制膜。
作为提高挤出温度且抑制凝胶发生的方法,提出了如下的方案:例如在挤出时添加抗胶凝剂的方法(专利文献5)。但是,专利文献5所记载的抗胶凝剂因也起到增塑剂的作用,所以制得的苯乙烯类树脂片材的耐热性和耐油性下降。为此必须选定难以降低这些性能的添加剂。
作为降低苯乙烯类树脂的分子量且维持制膜性的方法,公知有如下的方法:通过少量添加高分子量的聚苯乙烯,赋予变形硬化性的方法(专利文献6)。但是专利文献6所记载的高分子量的聚苯乙烯与所述苯乙烯类耐热性树脂的相溶性低,不仅难以获得所期待的变形硬化性,还具有制得的片材的透明性下降的缺点。由此,必须选定具有相互相溶性的苯乙烯类耐热性树脂和高分子量聚合物的组合。
所述苯乙烯类耐热性树脂因其片材强度,特别是耐折性和耐冲击性低,所以通过降低树脂的分子量会使这些性能被进一步降低。所述苯乙烯类耐热性树脂由于耐折性和耐冲击性低,特别在成形工序中,容易出现难以使纸通过,脱模困难,容易产生冲切屑等问题,降低了成形容器的生产性。
由于前述理由,渴求不仅具有透明性和强度,并且制膜性和成形性良好、生产性优异、耐热性和耐油性优异的由苯乙烯类树脂构成的双轴拉伸片。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第303503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03-12734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特公昭59-15133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专利特开昭55-71530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专利特开昭56-161409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专利特开2011-22586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电化株式会社,未经电化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0585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