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前端工具连结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80005599.X | 申请日: | 2017-01-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9822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17 |
发明(设计)人: | 中村幸司;冲中泰树;宫迫祥明;山本朋也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中电工;株式会社永木精机 |
主分类号: | B25J11/00 | 分类号: | B25J11/00;B25B7/12;B25F1/02;B25J1/00;H02G1/02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沈捷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前端 工具 连结 结构 | ||
提供一种前端工具连结结构,即使是由多个操作杆构成的远距离操作杆,也能迅速且可靠地更换前端工具,且能利用简单结构良好地保持绝缘性。前端工具连结结构(1)由远距离操作杆(12)前端的连结件(20)和前端工具(2)的塞部(7)构成。塞部(7)具有环状槽(7a)和嵌合轴(7b)。连结件(20)由前端侧的塞部承接件(22)和手边侧的筒部(30)构成。埋设于塞部承接件(22)的壳体部(26)的锁定球(26a)被外设的套筒部(28)的内突部(28b)向缩径方向按压。所述锁定球(26a)嵌入环状槽(7a)以锁定连结状态。在远距离操作杆(12)中,在栓体(18)的凸缘部(18b)与开口缘卡定的状态下插入有插设部(18a)。筒部(30)配置成覆盖远距离操作杆(12)和凸缘部(18b)。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前端工具连结结构,在架线施工中,该前端工具连结结构以能更换的方式连结从远距离安全地对施加有高电压的架线等零件进行操作的远距离操作用的前端工具。
背景技术
图6中示出了现有的远距离操作把持件100的示例。在架线施工中,当进行火线作业时,必须将手边侧与作业对象绝缘。因此,远距离操作杆112的主操作杆114、副操作杆116一般使用具有电绝缘性的FRP材料(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等。
但是,即使由绝缘材料构成,在雨天进行作业的情况下,也存在雨水从前端侧流向手边侧而发生导电事故的可能性。因此,如图6所示,在多个部位设置伞状的挡雨件101。藉此,能良好地保持前端侧与手边侧之间的绝缘状态以安全地进行作业。
但是,在架线施工中,根据把持、切断这样的用途来区分使用多个工具。然而,在使用箕斗车的作业等中,受手持工具的重量、作业空间限制,需要将工具数量抑制到最小限度。因此,以往,通过将可更换的前端工具与通用的远距离操作杆112的前端组合,从而实现重量的降低。
在图6所示的远距离操作把持件100中,也使用可更换的前端工具即把持件对102。钳子型的把持件对102的固定把持件104和可动把持件106以能装拆的方式分别与主操作杆114和副操作杆116连结。
具体而言,设于主操作杆114的前端的凹凸嵌合部114a与固定把持件104侧的凹凸嵌合部104a连结,在与凹凸嵌合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穿过栓120,从而固定连结状态。此外,同样地,设于副操作杆116的前端的凹凸嵌合部116a与可动把持件106侧的凹凸嵌合部106a之间的连结状态是通过在与凹凸嵌合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穿过栓122来固定的。
这样,能更换工具,因此,能共用远距离操作杆112的部分,从而实现减轻重量和降低成本。专利文献1记载了上述结构的远距离操作把持件100。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用新型注册第315986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在如图6所示的结构中,当把持件对102与远距离操作杆112连结时,需要进行一边保持主操作杆114和固定把持件104之间的连结状态一边穿过栓120这样的作业。此外,副操作杆116与可动把持件106之间的连结也需要进行同样的作业。这样,在高处作业位置,在一边保持平衡一边进行精细作业的情况下,因零件可能会掉落而必须慎重地进行作业,从而导致作业效率降低。
此外,在图6的把持件对102这样的钳子型前端工具的情况下,必须将主操作杆114和副操作杆116这两根杆连结,因此,至少一方不能采用通过旋转轴整体而旋紧固定这样的简易结构。
此外,通常前端工具与远距离操作杆之间的连结部分是通过多个构件的组合而构成的,因此,会使防雨滴等的密封结构变得复杂。因此,会产生因零件个数增加导致的重量增加、成本增加的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中电工;株式会社永木精机,未经株式会社中电工;株式会社永木精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0559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