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框架组件及显示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780004643.5 | 申请日: | 2017-08-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2360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29 |
发明(设计)人: | 洪僡嬅;卢祺之 | 申请(专利权)人: | 瑞仪(广州)光电子器件有限公司;瑞仪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9F9/00 | 分类号: | G09F9/00;G02F1/1333;H05K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东方亿思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58 | 代理人: | 刘耘 |
地址: | 510130 广东省广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框架 组件 显示 设备 | ||
一种框架组件(200)及显示设备(100)。框架组件(200)包括安装部件(210)、滑动部件(220)、上盖板(230)以及下盖板(240)。滑动部件(220)可滑移地设置在安装部件(210)上。滑动部件(220)具有至少一个安装孔(222)以及至少一个卡合片(223)。上盖板(230)具有至少一个凸耳(232),其中,凸耳(232)容设于安装孔(222)中,且凸耳(232)的至少一部分被卡合片(223)所压制。下盖板(240)具有至少一个卡勾(242),卡勾(242)嵌设于安装孔(222)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框架组件及其应用,具体地涉及可应用于显示设备的框架组件及使用此框架组件的显示设备。
背景技术
一般显示设备主要包括背光模块、显示面板以及外框。背光模块上设有承载显示面板的胶框。将显示面板放置在胶框上后,再利用背盖固定胶框、显示面板与背光模块,以完成显示设备的组装。
目前常见的背盖固定方式为用螺丝锁附。然而,这种固定方式具有许多缺点。例如,利用螺丝锁附的方式容易破坏背盖本身结构,且影响外观。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易组装、稳固性佳且具美观效果的框架组件及显示设备。
根据本发明上述目的,提出一种框架组件。此框架组件包括安装部件、滑动部件、上盖板以及下盖板。滑动部件可滑移地设置在安装部件上,其中滑动部件具有至少一个安装孔以及至少一个卡合片。上盖板具有至少一个凸耳,其中凸耳容设于安装孔中,且凸耳的至少一部分被卡合片所压制。下盖板具有至少一个卡勾,其中卡勾嵌设于安装孔中。
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上述上盖板的凸耳包括第一延伸部以及第一定位部。其中第一延伸部沿着安装孔的深度方向延伸,第一定位部沿着略与深度方向垂直的延伸方向延伸,且第一定位部被卡合片所压制。
根据本发明又一实施例,上述卡合片具有卡合通道,第一延伸部嵌合于卡合通道中。
根据本发明再一实施例,上述卡合片包括第一卡合单元以及相对第一卡合单元的第二卡合单元,其中第一卡合单元与第二卡合单元之间定义出卡合通道,第一延伸部嵌合于卡合通道中。上盖板具有第一本体部,其中凸耳从第一本体部的一侧延伸而出,其中第一本体部覆盖第一卡合单元,第二卡合单元压制凸耳的第一定位部。
根据本发明再一实施例,上述下盖板的卡勾包括第二延伸部以及第二定位部,其中第二延伸部沿着安装孔的深度方向延伸,第二定位部沿着略与深度方向垂直的延伸方向延伸,且第二定位部卡设于安装孔的底面以及上盖板之间。
根据本发明再一实施例,上述卡合片包括第一卡合单元以及相对第一卡合单元的第二卡合单元。下盖板具有第二本体部,卡勾从第二本体部的一侧延伸而出,其中第二本体部覆盖第二卡合单元。
根据本发明再一实施例,上述安装部件具有至少一个凸柱。滑动部件具有对应至少一个凸柱的至少一个长孔,其中长孔对应套设于凸柱上,滑动部件沿着轴线可滑移地设置,长孔的长轴平行于轴线。
根据本发明上述目的,另提出一种显示设备。此显示设备包括背板、导光板、光源、前述框架组件以及显示面板。导光板设置在背板中,其中导光板具有入光面。光源邻设于入光面。框架组件的安装部件设置在背板上或为背板的一部分。显示面板设置在框架组件上。
由上述可知,本发明利用滑动部件来同时固定上盖板与下盖板的方式,可简化传统显示设备的利用螺丝锁附背盖的组装流程与外观。此外,本发明的显示设备为楔形结构的设计,且具有内藏式的收纳空间,故可收纳显示设备所需的电子组件,以使显示设备的外观看起来更为简洁美观,相当适合运用在大尺寸的电视产品,符合目前美背式的外观设计趋势。
附图说明
为了更完整了解实施例及其优点,现参照结合附图所做的下列描述,其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瑞仪(广州)光电子器件有限公司;瑞仪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瑞仪(广州)光电子器件有限公司;瑞仪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0464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