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池单元及包括其的电池组有效
| 申请号: | 201780003045.6 | 申请日: | 2017-03-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2841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11 | 
| 发明(设计)人: | 李炫宗;金东炫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LG化学 | 
| 主分类号: | H01M10/04 | 分类号: | H01M10/04;H01M2/26;H01M2/02;H01M2/1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6 | 代理人: | 徐金国 |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 单元 包括 电池组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池单元,其中在电极组件与电解质溶液一起安装在层压片的电池壳体上的状态下,电池壳体的外周部分借助热接合被密封。电池单元的特征在于:电极组件的一对电极引线从电池壳体向外突出;绝缘构件添加到电极引线的每一个;并且绝缘构件添加到电极引线的向外突出的总面积的60%或更多的面积。
技术领域
本申请要求于2016年4月25日在韩国知识产权局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第10-2016-0050383号的优先权和权益,通过引用将该韩国专利申请的全部内容并入本文。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标准化结构在具有优良制造加工性能的同时具有提高的电极引线的绝缘性能的电池单元及包括其的电池组。
背景技术
锂二次电池根据其外观大致分为圆柱形电池单元、棱柱形电池单元、袋型电池单元等,根据其电解质的形式还分为锂离子电池、锂离子聚合物电池、锂聚合物电池等。
根据近来移动设备朝向小型化的趋势,对具有薄厚度的棱柱形电池和袋型电池单元的需求增加。特别是,其形状可容易改变、制造成本便宜且重量小的袋型电池单元已受到高度关注。
通常来说,袋型电池单元代表其中电极组件和电解质被密封在由包括树脂层和金属层的层合片制成的袋型壳体中的电池。
图1示意性地图解了包括堆叠型电极组件的电池单元的结构。
参照图1,电池单元(10)具有如下结构:包括阴极、阳极以及设置在阴极与阳极之间的固体电解质涂覆隔离体的电极组件(30)被密封在袋型电池壳体(20)中,使得电连接到电极组件(30)的阴极接片和阳极接片(31,32)的两个电极引线(40,41)彼此平行地暴露。
电池壳体(20)包括壳体本体(21)和一体连接到壳体本体(21)的平板盖(22),壳体本体(21)包括可在其上安放电极组件(30)的凹形容纳部分(23)。
电池壳体(20)由层合片制成,并且包括形成最外侧部分的外部树脂层(20a)、防止材料渗透的阻挡金属层(20b)、以及用于密封的内部树脂层(20c)。
在堆叠型电极组件(30)中,多个阴极接片(31)和多个阳极接片(32)各自被熔化并一起接合到电极引线(40,41)。此外,当壳体本体(21)的上端部分(24)与盖(22)的上端部分通过热接合设备(未示出)彼此热接合时,为了防止在热接合设备与电极引线(41,41)之间发生短路并且确保电极引线(40,41)与电池壳体(20)之间的密封性能,绝缘膜(50)附接到电极引线(40,4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
由于上述的电池单元通常具有平面结构,所以易于堆叠多个电池单元,并且基于具有突出结构的电极引线,易于将引线彼此接合。因此,多个电池单元堆叠并彼此连接,从而用作电池组结构。
关于这一点,图2是图解出电池组的一个示例的示意性侧视图。
首先,电池单元(10)通常具有对应于电极组件(30)的外观的形状。更具体地,基于形成电池单元(10)的上表面(a)的电池壳体(20)的平板盖(22),向下形成容纳部分(23),与电极组件(30)的形状和电池单元(10)的侧表面对应的容纳部分(23)形成下表面(b),并且一对电极引线(40,41)以其中基于电池单元的横截面,电极引线和平板盖形成直线的形状从电池壳体向外彼此平行地突出。电极引线在其中多个如上所述的电池单元基于地向上堆叠的状态下彼此电连接,从而形成单个组结构。
在如图2所示的电池单元彼此串联连接的结构中,由于在其中电池单元(10,10')的上表面(a,a')彼此面对的状态下堆叠的电池单元(10,10')的电极引线(40',41)彼此相邻,所以可能难以保持为了配置串联电路而不应彼此连接的电极引线(40',41)之间的绝缘状态。
因此,可以考虑其中上表面(a,a')彼此面对的电池单元彼此间隔开以在它们之间具有间隔的结构,但是该结构可能增加电池组(90)的体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LG化学,未经株式会社LG化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0304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