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干扰测量方法及相关设备有效
| 申请号: | 201780001806.4 | 申请日: | 2017-05-0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3418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5 |
| 发明(设计)人: | 张莉莉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4W24/10 | 分类号: | H04W24/10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深佳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85 | 代理人: | 王仲凯 |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干扰 测量方法 相关 设备 | ||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干扰测量方法,其中,第一终端在干扰测量资源上发送干扰测量信号;其中干扰测量信号为用于测量不同方向链路之间的干扰的信号,所述不同方向包括第一终端与第一网络设备之间的下行方向及第二终端与第二网络设备之间的上行方向;第二终端根据所述干扰测量资源的信息及所述干扰测量信号的信息,监听所述干扰测量信号的强度。基于干扰测量,第二终端还可以进行功率控制,即根据所述干扰测量信号的强度,控制第二终端向第二网络设备发送数据信号的功率。另外,本申请还提供了与干扰测量相关的设备,以保证上述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及实现。
本申请要求于2017年3月24日提交中国专利局、申请号为201710182073.0、发明名称为“一种网络资源配置方法和设备”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是干扰测量方法及相关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通信系统中不对称上下行业务的增加,以及上下行业务比例的不断变化,固定成对的频谱使用和固定的上下行时隙配比已经不能够有效支撑业务动态不对称特性。灵活的双工能够根据上下行业务的分布自适应地分配上下行资源,可以有效提高通信系统的资源利用率,因此可以满足未来网络对不对称特性的需求。
灵活双工技术中的一种双工方式是灵活频带技术,其将频分双工(FrequencyDivision Duplex,FDD)系统中部分上行频段配置为灵活频段。在实际应用中,根据网络中上下行业务的分布,将灵活频段分配给上行传输或下行传输,使得上下行频谱资源和上下行业务需求相匹配,从而提高频谱利用率。例如,当网络中下行业务量高于上行业务量时,网络可将原用于上行传输的频段配置为用于下行传输的频段。
灵活双工技术的另一种双工方式是灵活时分技术,即在频段上采用时分双工(Time Division Duplex,TDD)进行上下行业务传输。在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中,TDD的上下行配置中共有7种不同的子帧配置模式,当相邻小区采用不同的TDD配置时,或者对于FDD的灵活双工,当根据业务要求将一些上行(Uplink,UL)频段配置为下行(Downlink,DL)频段时,可能会造成相邻小区在同一时域/频域资源上的交叉链路干扰,即不同链路方向之间的干扰。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干扰测量方法,以测量相邻小区间存在的交叉链路干扰,即不同链路方向之间的干扰,并可以进一步基于测量的干扰进行功率控制。
为实现所述目的,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干扰测量方法,包括:第一终端在干扰测量资源上发送干扰测量信号;其中干扰测量信号为用于测量不同方向链路之间的干扰的信号,所述不同方向包括第一终端与第一网络设备之间的下行方向及第二终端与第二网络设备之间的上行方向;第二终端根据所述干扰测量资源的信息及所述干扰测量信号的信息,测量所述干扰测量信号,以得到所述干扰测量信号的强度;第二终端根据所述干扰测量信号的强度,控制第二终端向第二网络设备发送数据信号的功率。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第一终端在干扰测量资源上发送干扰测量信号,包括:第一终端接收干扰测量资源的指示信息和/或干扰测量信号的指示信息;其中干扰测量资源的指示信息包括干扰测量信号传输的时域位置、频域位置以及空间域位置中的至少一项;第一终端在干扰测量资源的指示信息所指示的干扰测量资源上,发送干扰测量信号的指示信息所指示的干扰测量信号。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第一终端接收干扰测量资源的指示信息和/或干扰测量信号的指示信息,包括:第一终端接收第一网络设备或第二网络设备发送的干扰测量资源的指示信息;第一终端接收第一网络设备或第二网络设备发送的干扰测量信号的指示信息。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第一终端接收干扰测量资源的指示信息和/或干扰测量信号的指示信息,包括:通过OAM为所述第一终端配置干扰测量资源的指示信息和/或干扰测量信号的指示信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0180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