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淬火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780000697.4 | 申请日: | 2017-02-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1359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22 |
| 发明(设计)人: | 郑秀振;姜持伶;金东洌;金基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元基 |
| 主分类号: | C21D1/62 | 分类号: | C21D1/62;C21D9/00;C21D1/613 |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宋融冰 |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淬火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淬火装置,可迅速逆转在腔室的内部流动的冷却气体流,上述淬火装置包括:腔室,形成有气体吸入口和气体排出口,向内部装入对象体;流动发生单元,设置有一对而配置在上述腔室的两侧,在上述腔室的内部发生气体的流动;以及流动方向反转单元,设置在上述腔室来使气体的流动方向反转,以使气体沿着从对象体的上部向下部流动的第一流动方向和从对象体的下部向上部流动的第二流动方向中的一个方向流动。利用如上所述的结构,通过简单的操作可迅速逆转在内部流动的冷却气体流使淬火工序更加有效地执行。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淬火装置,更详细地涉及可迅速逆转在腔室内部流动的冷却气体流的淬火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真空渗碳(vacuum carburizing)法在以渗碳时间的大幅缩短和确保渗碳层的均匀性在经济性和品质提高方面得到成功的评价。这种真空渗碳是在真空中进行的高温渗碳工序,渗碳温度一般在800℃~1100℃左右的高温中进行处理。
如上所述的真空渗碳法一般是在真空状态下将处理品加热到设定的渗碳温度后,在真空状态下投入甲烷或丙烷等碳氢气体,利用在分解过程中生成的碳来进行渗碳,在真空状态下重新进行扩散处理后通过油淬火或气体淬火的方法进行冷却,重复渗碳和扩散处理,形成所需的渗碳层后,在短时间内处理渗碳工序,渗透碳来得到预定的表面碳量。
欧洲授权专利第0535319号(以下,简称‘专利文献1’)公开了可执行上述真空渗碳的真空渗碳装置。上述专利文献1中为了真空渗碳向真空腔室供给冷却气体,在一方向使送风机工作而供给的冷却气体流动来通过热交换器后冷却处理品。
但是,上述冷却气体的流动在淬火工序中起到重大的作用,上述专利文献1公开了冷却气体仅向同一方向流动,不能实现处理品的均匀的冷却而不能顺畅地进行淬火,导致处理品的品质低下的问题。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本发明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可迅速逆转在腔室内部流动的冷却气体流的淬火装置。
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的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淬火装置包括:腔室,形成有气体吸入口和气体排出口,向内部装入对象体;流动发生单元,设置有一对而配置在上述腔室的两侧,在上述腔室的内部发生气体的流动;以及流动方向反转单元,设置在上述腔室来使气体的流动方向反转,以使气体沿着从对象体的上部向下部流动的第一流动方向和从对象体的下部向上部流动的第二流动方向中的一个方向流动。
上述流动发生单元可包括:离心风扇,配置在上述腔室的内部,借助离心力将气体向中心侧吸入并向圆周方向排出;以及驱动马达,配置在上述腔室来使上述离心风扇旋转。
上述流动方向反转单元可包括:上部流动方向反转单元,配置在上述离心风扇的上部,开放或封闭上述离心风扇的圆周方向上部;以及下部流动方向反转单元,配置在上述离心风扇的下部,开放或封闭上述离心风扇的的圆周方向下部。
其中,上述第一流动方向是通过上述上部流动方向反转单元开放上述离心风扇的圆周方向上部且通过上述下部流动方向反转单元封闭上述离心风扇的圆周方向下部而发生的。
而且,上述第二流动方向是通过上述上部流动方向反转单元封闭上述离心风扇的圆周方向上部且通过上述下部流动方向反转单元开放上述离心风扇的圆周方向下部而发生的。
更加具体地,上述上部流动方向反转单元还可包括:上部板,配置在上述离心风扇的上部,向作为上述离心风扇的圆周方向上部的封闭位置和上述离心风扇的前方移动,来在开放上述离心风扇的圆周方向上部的开放位置之间进行直线移动;上部支撑板,以相对于上述离心风扇的圆周方向平行的方式配置在上述腔室,当上述上部板向开放位置移动时以端部接触的方式设置在上述上部板的前方;上部导轨,配置在上述腔室,引导上述上部板进行直线移动;以及上部促动器,配置在上述腔室,使上述上部板进行直线移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元基,未经郑元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0069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