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气膜建筑排气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21898026.8 | 申请日: | 2017-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7761405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24 |
发明(设计)人: | 韩连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韩连杰 |
主分类号: | E04H15/14 | 分类号: | E04H15/14;E04H15/1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30013 山***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气膜建筑 引风口 风道 排气系统 排风管 排风口 本实用新型 挡板 第二管道 第一管道 风雨天气 雨水作用 抽风机 管道排 输出端 消音管 热气 抽取 引入 保证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气膜建筑排气系统,包括气膜建筑本体,所述气膜建筑本体的顶部左右侧各设有第一引风口和第二引风口,通过第一引风口和第二引风口的设置,便于将外界的空气引入至气膜建筑本体,通过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的设置,便于将进入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内的热气和浊气通过第一排风口和第二排风口排至排风管,通过抽风机的设置,便于抽取排风管的空气,进而通过第一管道进入第二管道内部的消音管,然后再通过第三管道进入第四管道,最后通过第五管道排出,并且在风雨天气中,通过在第五管道的输出端设有倾斜的挡板,具有一定的挡雨水作用,大大提升了该一种气膜建筑排气系统的使用功能性,保证其使用效果和使用效益,适合广泛推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气膜建筑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气膜建筑排气系统。
背景技术
气膜建筑也称作空气支撑膜结构(Air-SupportedStructures),是采用高性能PVC织物涂层建筑膜材按照设计图纸焊接成型,在施工现场展开,四周与地面基础加以锚固形成密闭空间,通过机械系统往室内空间充气后,通过内外空气压差支撑膜体形成整个结构体系,配以钢缆系统、智能控制系统、进出门系统、照明系统等功能模块成为能抵御风、雪的新型封闭式建筑形式,作为这些用途的气膜建筑内部会产生有害气体、可燃气体或者粉尘,如果不及时排出,当堆积到一定程度会发生中毒、爆炸等事故,大多数气膜建筑排气系统,在多雨地区或夏季雨季,容易导致气膜建筑排气系统进水,从而影响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膜建筑排气系统,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气膜建筑排气系统,包括气膜建筑本体,所述气膜建筑本体的顶部左右侧各设有第一引风口和第二引风口,所述第一引风口和第二引风口的端部分别连接有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所述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的末端分别连接有第一排风口和第二排风口,所述第一排风口和第二排风口之间通过排风管横向连接,所述排风管的右侧连接有抽风机,所述抽风机的另一侧连接有第一管道,所述第一管道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二管道,所述第二管道的内腔设有消音管,所述第二管道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三管道和第四管道,所述第三管道位于第四管道的内腔,所述第四管道的顶部连接有第五管道,所述第五管道的输出端设有挡板,所述挡板倾斜设置。
优选的,所述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伸入至气膜建筑本体。
优选的,所述第一管道和消音管连接,所述消音管的另一侧与第三管道连接。
优选的,所述消音管上均匀的开设有消音孔。
优选的,所述第四管道的底部设有放水塞,所述放水塞中设有闸阀。
优选的,所述抽风机和第四管道通过支架固定于地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气膜建筑排气系统,通过第一引风口和第二引风口的设置,便于将外界的空气引入至气膜建筑本体,通过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的设置,便于将进入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内的热气和浊气通过第一排风口和第二排风口排至排风管,通过抽风机的设置,便于抽取排风管的空气,进而通过第一管道进入第二管道内部的消音管,然后再通过第三管道进入第四管道,最后通过第五管道排出,消音管上均匀的开设有消音孔,有效降低噪声污染,并且在风雨天气中,通过在第五管道的输出端设有倾斜的挡板,具有一定的挡雨水作用,即使有雨水的进入,通过在第四管道的底部设有放水塞,便于对不慎进入第四管道内的积水进行排放处理,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大大提升了该一种气膜建筑排气系统的使用功能性,保证其使用效果和使用效益,适合广泛推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气膜建筑排气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气膜建筑排气系统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气膜建筑排气系统的第三管道内部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韩连杰,未经韩连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89802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