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双喉道推力矢量喷管模型的供气转接段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1897208.3 | 申请日: | 2017-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7750643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21 |
发明(设计)人: | 何敬玉;陈强;唐亚丽;董金刚;欧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F16L41/03 | 分类号: | F16L41/03;G01M9/08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天科技专利中心 11009 | 代理人: | 陈鹏 |
地址: | 10007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推力矢量喷管 喷管 双喉道 转接段 支臂 通气 供气 第二气源 第一气源 连接法兰 连接气道 外部气源 供气段 支杆 注气 喷射 外部 进程 | ||
一种双喉道推力矢量喷管模型的供气转接段装置,包括连接气道(1)、连接法兰(2)、第一驻室(3)、第一气源管路(4)、第二气源管路(5)、第二驻室(6)、二次流管路(7)、喷管模型(8)、通气支臂(9)、外部支杆管道(12)、供气段体(13),通过驻室间相互连接,再通过通气支臂(9)中的外部气源管路注气,完成由二次流管路(7)到喷管模型(8)的喷射进程。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喉道推力矢量喷管模型的供气转接段装置,属于风洞实验领域。
背景技术
喷流干扰问题是高超声速绕流中一种典型的复杂流动现象。超音速飞行器尾喷管所产生的高温高速喷流与飞行器绕流相互干扰形成的复杂干扰流场,直接影响到飞行器的稳定性、操纵性以及升力、阻力等气动特性,对飞行器的气动特性和控制特性等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矢量喷流对超声速飞行器后体的气动特性影响更加显著,因此,研究矢量喷流对飞行器气动特性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风洞喷流模拟试验是研究飞行器尾喷管矢量喷流干扰效应的重要手段。
喷管模型内部通气管路与外部气源连接的转接装置设计是双发推力矢量试验喷管模型关键技术之一。首先该转接装置要减小管路压力损失,同时要满足双发推力矢量喷管的等压传送要求、高压密封性、主/次流同时供气的要求。由于喷管模型内部空间有限,管路系统各部件之间的连接必须合理安排。
现今国内生产型风洞亚跨超风洞关于推力矢量气动干扰方面的研究一般以单发设计居多,无法满足双发四代机的推力矢量风洞试验供气转接要求;双发推力矢量喷流实验需要对喷管模型实现等压均匀的供气管路系统,这是与单发喷流实验所不同的地方,并且前者要求供气均匀性更高、支撑强度更大等特点;单发喷流实验只需要对一个主流和一个次流管路供气,而双发推力矢量喷流实验需要同时对两个矢量喷管进行供气,并满足风洞阻塞比的要求,所以导致供气转接装置要具备体积小并满足四路供气的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中推力矢量风洞试验供气转接要求难以满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双喉道推力矢量喷管模型的供气转接段装置,解决了传统方法中供气均匀性不好、支撑强度低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
一种双喉道推力矢量喷管模型的供气转接段装置,包括连接气道、连接法兰、第一驻室、第一气源管路、第二气源管路、第二驻室、二次流管路、喷管模型、通气支臂、外部支杆管道、供气段体,所述连接气道、连接法兰、第一驻室、第一气源管路、第二气源管路、第二驻室、二次流管路均位于供气段体上,所述第一驻室、第二驻室分别设置于供气段体下层且相邻安装并互相连通,所述第一气源管路设置于第一驻室下端,所述第二气源管路设置于第二驻室下端,所述第二驻室尾端与位于供气段体末端二次流管路相连,二次流管路与喷管模型内部连通,所述供气段体通过设置于供气段体两侧的连接气道与喷管模型固定连接,通气支臂首端与供气段体外部连接,外部支杆管道与通气支臂尾端外部连接并支撑通气支臂。
所述通气支臂包括第一外部气源管路、第二外部气源管路,所述第一外部气源管路与第一气源管路相连,所述第二外部气源管路与第二气源管路相连。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在于:
(1)本实用新型设计采用主流和二次流驻室相互独立的方式,便于对主流和二次流单独供气,便于主流与二次流压力的调节,并实现两侧喷管供气压力的相等和稳定供气,设计的主流驻室具有通气和喷管模型支撑作用,结构紧凑,便于操作。
(2)本实用新型能够满足双喉道推力矢量喷管的双发喷管模型在风洞实验中的等压均匀供气与连接支撑实验要求,与通气支臂的连接安装方便、支撑强度高,整个实验装置稳定性好。
附图说明
图1为实用新型提供风洞喷流装置结构图;
图2为实用新型提供的供气段体结构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未经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89720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暗埋用三通交叉一体卡压式管件
- 下一篇:一种内涂塑镀锌钢管弯头连接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