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大规格黄铜铸锭用石墨流管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21896016.0 | 申请日: | 2017-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8083451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13 |
发明(设计)人: | 郭凯;马子超;孙红刚;文志凌;孙邈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楚江科技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D41/50 | 分类号: | B22D41/50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32207 | 代理人: | 高桂珍 |
地址: | 241000***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进液孔 流管 插入段 黄铜 铸锭 本实用新型 石墨 过渡段 连接段 铸造技术领域 从上至下 径向贯穿 同一直线 中轴线 贯穿 夹杂 缩孔 轴向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大规格黄铜铸锭用石墨流管结构,涉及铸造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包括流管本体,流管本体从上至下依次包括连接段、过渡段和插入段,该流管本体内设置有第一进液孔和第二进液孔,其中,第一进液孔沿流管本体的轴向依次贯穿连接段、过渡段至插入段的内部,但不贯穿插入段,第二进液孔与第一进液孔相连通,且该第二进液孔沿流管本体的径向贯穿插入段,第二进液孔至少为一对,且每对第二进液孔的中轴线均位于同一直线上。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用途是能够显著提高大规格黄铜铸锭的质量,消除了大规格黄铜铸锭的内部缩孔、气孔、夹杂等缺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铸造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大规格黄铜铸锭用石墨流管结构。
背景技术
黄铜铸锭气泡缺陷一直以来是熔炼车间最为关键的质量问题,尤其针对具有“长、大、方”特性的黄铜铸锭,在浇铸好的黄铜铸锭内部容易存在气孔、夹杂等缺陷,严重影响后期的使用质量,同时,由于铸坯气泡均形成于铸锭内中部的特性,因而从铸锭外表面根本无法发现,只有待轧制带坯退火清洗时才表现出来,导致改制分条或回炉,严重影响生产成本和生产效率,且潜在的微小气泡成检难以发现,存在严重的市场风险。
大规格黄铜铸锭的质量除了与其制造工艺有关外,还与实现该制造工艺过程中所使用的设备相关,这些设备包括熔炼炉、结晶器以及将熔炼炉内的铜水送入结晶器内的石墨流管,其中,由于现有技术中石墨流管的结构设计不合理,使得通过该石墨流管流入结晶器内的铜水在一次冷却过程中内外冷却速度相差甚大,从而导致最终拉铸出的黄铜铸锭内部容易存在气孔、夹杂等缺陷,严重影响后期的使用质量,因此,设计出合理的石墨流管的结构是目前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由于石墨流管结构设计不合理,使得浇铸好的大规格黄铜铸锭内部容易存在气孔、夹杂等不足,提供了一种大规格黄铜铸锭用石墨流管结构,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能够显著提高大规格黄铜铸锭的质量,消除了大规格黄铜铸锭的内部缩孔、气孔、夹杂等缺陷。
技术方案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大规格黄铜铸锭用石墨流管结构,包括流管本体,所述的流管本体从上至下依次包括连接段、过渡段和插入段,该流管本体内设置有第一进液孔和第二进液孔,其中,所述第一进液孔沿流管本体的轴向依次贯穿连接段、过渡段至插入段的内部,但不贯穿插入段,所述的第二进液孔与第一进液孔相连通,且该第二进液孔沿流管本体的径向贯穿插入段,所述第二进液孔至少为一对,且每对第二进液孔的中轴线均位于同一直线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进液孔的直径为7-9mm。
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二进液孔为两对,且两对第二进液孔的中轴线所在直线之间的夹角为α。
进一步地,所述夹角α的大小为35-45度。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进液孔未贯穿的插入段部分高度为13-17mm。
进一步地,所述的连接段为上小下大的圆台形结构。
有益效果
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楚江科技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楚江科技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89601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手动倾转式浇注机
- 下一篇:一种自动挡渣液压浇铸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