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回流装置及乙二醇再生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721894326.9 | 申请日: | 2017-12-2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7928761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02 |
| 发明(设计)人: | 解鲁平;王帅;余鹏翔;李乐乐;王景辰;于风杰;郭玉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01D5/00 | 分类号: | B01D5/00;C07C29/74;C07C29/80;C07C31/2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陶敏;黄健 |
| 地址: | 100007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通孔 第一挡板 回流装置 第二挡板 乙二醇 第二腔体 第一腔体 罐体 再生系统 导管 腔体 烃液 连通 本实用新型 混合物入口 导管连通 一端设置 控制阀 富液 再生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回流装置及乙二醇再生系统,回流装置包括罐体、第一挡板、第二挡板和导管,第一挡板、第二挡板将罐体的内部按长度方向分为第一腔体、第二腔体以及第三腔体,第一腔体与第二腔体在第一挡板的顶部连通,所述第二腔体与所述第三腔体在所述第二挡板的顶部连通;第一挡板的开设有第一通孔,第二挡板开设有第二通孔,导管连通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在导管靠近第一通孔的一端设置有控制阀,其中,第一通孔开设在第一挡板的底部;在与第一腔体顶部对应的罐体上开设有混合物入口。该回流装置能够有效将乙二醇富液中的烃液进行分离排除,从而避免了由于烃液残存于回流装置中对乙二醇再生的影响。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乙二醇再生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回流装置及乙二醇再生系统,属于油气生产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低温分离工艺回收天然气中的烃液时,为了防止水合物的形成,需要在回收装置的不同点注入乙二醇用于防冻,严格地说,乙二醇是水合物抑制剂,而不是解冻剂。由于乙二醇与水的互溶现象,因此乙二醇注入回收装置后,与水结合变成俗称的乙二醇富液。
一般的,对乙二醇富液进行再生时,需要将乙二醇富液注入乙二醇再生塔中,再生塔由重沸器提供热量,再生塔塔顶出来的气相经空冷器冷却后进入回流罐,回流罐的液体(主要成分为水)经泵一部分回到再生塔塔顶,控制塔顶温度,另一部分外排,回流罐顶出来的不凝气进入灼烧炉燃烧,再生塔塔底再生后的乙二醇贫液通过乙二醇加注泵又被注入到回收装置中,形成周而复始的循环。
乙二醇在回收装置中用作水合物抑制剂时,乙二醇富液中也会溶有烃液,因此在对乙二醇富液进行再生时,乙二醇富液中烃液也会转变为气态由再生塔塔顶进入回流罐聚集,时间久后会影响乙二醇再生效果并产生大量不凝气(水蒸气、CO2以及微量乙二醇和烃类)去灼烧炉燃烧,这不仅影响了灼烧炉的使用寿命,还污染环境,增加了厂区内火灾爆炸的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回流装置及乙二醇再生系统,该回流装置能够有效将乙二醇富液中的烃液进行分离排出,从而避免了由于烃液残存于回流装置中对乙二醇再生的影响,并且有效的杜绝了含有烃液的不凝气进入灼烧炉中燃烧从而缩短灼烧炉寿命的现象。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回流装置,包括罐体、第一挡板、第二挡板和导管,所述第一挡板、第二挡板将所述罐体的内部按长度方向分为第一腔体、第二腔体以及第三腔体,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第二腔体在所述第一挡板的顶部连通,所述第二腔体与所述第三腔体在所述第二挡板的顶部连通;
所述第一挡板的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二挡板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导管连通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在所述导管靠近所述第一通孔的一端设置有控制阀,其中,所述第一通孔开设在所述第一挡板的底部;
在与所述第一腔体顶部对应的所述罐体上开设有混合物入口。
具体地,再生塔塔顶挥发的气体(包括水蒸汽、不凝气以及烃液)在被冷凝后会经混合物入口进入罐体的第一腔体内。由于混合物中包括了由水蒸气冷却后的液体水、不凝气以及烃液,并且水的密度大于烃液的密度,因此当混合物进入第一腔体后经过一段时间的静置,混合物中的液体水和烃液会发生分层,其中,液体水在下层,烃液在上层。
当分层结束后,可以打开控制阀,从而第一腔体中的下层的水会经导管直接进入第三腔体,而烃液通过第一挡板顶部从第一腔体进入第二腔体,至此,完成对混合物中的水与烃液的实质分离。
如上所述的回流装置,其中,所述第二通孔开设在所述第一挡板的底部且与所述第一通孔处于同一水平方向。
如上所述的回流装置,其中,所述导管包括第一直管和第二直管,所述第一直管与所述第二直管呈直角连通;
所述第二直管置于所述第三腔体中。
也就是说,第一直管与第二直管间呈直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89432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