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不易变形破损的共模扼流圈有效
申请号: | 201721886472.7 | 申请日: | 2017-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7834081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07 |
发明(设计)人: | 汶晨晨;曾健邦;杨坤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隆亿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F27/26 | 分类号: | H01F27/26;H01F27/30;H01F17/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磁芯 第一限位板 连接板 破损 共模扼流圈 不易变形 上端面 抵接 绕卷 底座 电感 长度方向运动 本实用新型 磁芯两端 底座两端 扼流圈 限位 运输 触角 变形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不易变形破损的共模扼流圈,涉及电感原件,包括底座、位于底座上方的磁芯、绕卷于磁芯上方的第一绕组、绕卷于磁芯上方的第二绕组,所述底座两端均固定连接有用于限位磁芯沿其长度方向运动的第一限位板,所述磁芯两端抵接于第一限位板,所述第一限位板上端面两侧分别设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抵接于磁芯上端面,所述第一绕组两端和第二绕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四块连接板上。该扼流圈并无突出的连接触角,只是一个立方体,进而使其可更方便的运输。在运输途中,也不易由于外力而导致其变形,破损失效。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感原件,具体涉及一种不易变形破损的共模扼流圈。
背景技术
共模扼流圈是一个以铁氧体等材料为磁芯的共模干扰抑制器件,它由两个尺寸相同,匝数相同的线圈对称地绕制在同一个氧化体环形磁芯上,形成一个四端器件,要对于共模信号呈现出大电感具有抑制作用,当扼流圈中流过共模电流时磁环中的磁通相互叠加,从而具有相当大的电感量,对共模电流起到抑制作用,而当两线圈流过差模电流时,磁环中的磁通相互抵消,几乎没有电感量,所以差模电流可以无衰减地通过。因此共模扼流权在平衡线路中能有效地抑制共模干扰信号。
目前,中国专利号为CN204303521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新型单相共模扼流圈,第一绕组与第二绕组于磁芯两侧对称绕制,隔板位于磁芯的中部,沿第一绕组和第二绕组的对称中心线设置。
第一绕组和第二绕组穿出底板的部分为连接触角,由于连接触角呈细长状,在扼流圈运输过程中连接触角易由于外力而弯曲变形,降低扼流圈质量,甚至可能导致扼流圈报废。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易变形破损的共模扼流圈,并没有突出的连接触角,在运输过程中不易由于外力发生变形和断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不易变形破损的共模扼流圈,包括底座、位于底座上方的磁芯、绕卷于磁芯上方的第一绕组、绕卷于磁芯上方的第二绕组,所述底座两端均固定连接有用于限位磁芯沿其长度方向运动的第一限位板,所述磁芯两端抵接于第一限位板,所述第一限位板上端面两侧分别设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抵接于磁芯上端面,所述第一绕组两端和第二绕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四块连接板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故在使用该扼流圈时,只需将第一绕组端部和第二绕组端部连接到电路中即可使电流进入到第一绕组和第二绕组内,有效地抑制共模干扰信号。而该扼流圈并无突出的连接触角,只是一个立方体,进而使其可更方便的运输。在运输途中,也不易由于外力而导致其变形,破损失效。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限位板两侧固定设置有第二限位板,所述第一限位板两侧的第二限位板分别抵接于磁芯两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限位板对磁芯有一个沿其宽度方向的限位力,配合第一限位板对磁芯沿其长度方向的限位力,和连接板对磁芯沿其高度方向的限位力,进而使磁芯可稳定安装在底座上。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板一侧侧边抵接于第二限位板上端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从而尽可能的使连接板与底座有较大的接触面积,使连接板可更稳定的位于磁芯上方,不易翘起。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底座、第一限位板、第二限位板和连接板为一体成型。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从而使四者可更稳定的连接在一起,确保电流可依次经过底座、第一限位板、连接板传输到第一绕组和第二绕组上。且在生产时可通过冲压先是第一限位板和第二限位板垂直于底座。然后在安装时,将磁芯放在底座上,此时第一限位板和第二限位板抵接于磁芯,只需弯折连接板使其抵接于磁芯即可将磁芯稳定安装在底座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隆亿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隆亿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88647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