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电动汽车充电座使用次数的监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1883961.7 | 申请日: | 2017-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8043921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02 |
发明(设计)人: | 戴安康;赵建林;刘峥嵘;蒋宗麒;石耀 | 申请(专利权)人: | 珠海银隆电器有限公司;银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19/17 | 分类号: | G01R19/17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合道英联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09 | 代理人: | 廉红果;侯峰 |
地址: | 5190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充电座 电动汽车充电 电动汽车 本实用新型 存储模块 监测装置 跳变沿 仪表 充电插座 插座 传送 发送 监控 转换 检测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电动汽车充电座使用次数的监测装置,其包括AD检测模块、MCU微处理模块、CAN通信模块和TF存储模块;AD检测模块的一端与MCU微处理模块相连接,另一端用于与充电座相连接,用于检测充电座的电压的跳变沿并将其发送至MCU微处理模块;MCU微处理模块分别与CAN通信模块和TF存储模块相连接,CAN通信模块用于通过CAN总线与电动汽车的仪表相连接;MCU微处理模块用于将充电座的电压的跳变沿转换成充电座的使用次数,并将充电座的使用次数通过CAN通信模块传送并显示于电动汽车的仪表,本实用新型能够对电动汽车的充电插座的使用次数进行监控,提高电动汽车充电插座长期使用的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动汽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电动汽车充电座使用次数的监测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新能源电动汽车由于无污染、能源效率高、结构简单、动力成本低等优点成为汽车产业界新宠,其组成主要包括电力驱动及控制系统、驱动力传动等机械系统、完成既定任务的工作装置等;目前,电动货车、电动客车和电动专用车在国家政策鼓励下已在交通运输中担当起重要角色。
但是,由于电池的电容量有限,电动汽车的长期使用过程中,需要频繁的充电,而充电座经过长期使用多次插拔,会出现线路老化、接触不良等现象,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而现有技术中,缺少对电动汽车充电座使用次数进行监测的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电动汽车充电座使用次数的监测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电动汽车充电座使用次数的监测装置,其包括AD检测模块、MCU微处理模块、CAN通信模块和TF存储模块;所述AD检测模块的一端与MCU微处理模块相连接,另一端用于与充电座相连接,用于检测充电座的电压的跳变沿并将其发送至所述MCU微处理模块;所述MCU微处理模块分别与CAN通信模块和TF存储模块相连接,所述CAN通信模块用于通过CAN总线与电动汽车的仪表相连接;
所述MCU微处理模块用于将充电座的电压的跳变沿转换成充电座的使用次数,并将充电座的使用次数通过所述CAN通信模块传送并显示于电动汽车的仪表。
优选地,所述CAN通信模块3包括CAN总线收发器U、低通滤波器L、电阻R1、电阻R2、二极管D1和二极管D2;
所述TxD管脚和RxD管脚分别接入MCU微处理模块的CAN_TX总线和CAN_RX总线;
所述CANH管脚和CANL管脚通过低通滤波器L分别接入CANH总线和CANL总线;所述CANH管脚与低通滤波器L之间连接电阻R1,所述CANH管脚串联二极管D1并接地;所述CANL管脚与低通滤波器L之间连接电阻R2,所述CANL管脚串联二极管D2并接地;
所述CAN总线收发器U的VCC管脚和STB管脚之间并联电容C1和C2,所述VCC管脚接入5V电源,所述STB管脚接地。
优选地,所述TF存储模块4包括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阻R7,所述TF存储模块4的DAT2管脚、CD/DAT3管脚、CMD管脚、DATO管脚和DAT1管脚分别经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和电阻R7接入3.3V电源;
所述DAT2管脚、CD/DAT3管脚、CLX管脚、DATO管脚和DAT1管脚分别接入电源电容PC1、电源电容PC2、电源电容PC3、电源电容PC4和电源电容PC5;
所述CMD管脚用于连接下拉电阻PD1;
所述VDD管脚接入3.3V电源;
所述VSS管脚接地。
优选地,其还包括预充电继电器,所述预充电继电器与MCU微处理模块相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珠海银隆电器有限公司;银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珠海银隆电器有限公司;银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88396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