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双风道除盐雾新风转轮除湿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721882450.3 | 申请日: | 2017-12-2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7831533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07 |
| 发明(设计)人: | 周亚素;李佳;牛鑫;范凌云;王树信;叶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华大学;上海荷迪思湿度控制设备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4F3/14 | 分类号: | F24F3/14;F24F13/28 |
| 代理公司: | 上海泰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31233 | 代理人: | 宋缨;钱文斌 |
| 地址: | 201620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盐雾 本实用新型 空气过滤器 除湿系统 除湿转轮 新风转轮 正压风机 过滤网 双风道 除盐 除湿处理 机舱内部 机组能耗 空气流通 室外新风 依次连接 出风口 进风口 发电机组 风道 过滤 新风 净化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风道除盐雾新风转轮除湿系统,包括通过风道依次连接的进风口、空气过滤器、盐雾过滤网、正压风机、除湿转轮和出风口;所述空气过滤器用于过滤室外新风;所述盐雾过滤网用于降低进入的空气的盐雾浓度;所述正压风机用于使待处理的空气流通;所述除湿转轮用于对空气进行除湿处理。本实用新型不仅能够有效降低发电机组机舱内部的湿度,同时可以净化新风中的盐雾,大大减低机组能耗。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业除湿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双风道除盐雾新风转轮除湿系统。
背景技术
工业用除湿设备可应用于有除湿要求的环境场所。传统风力发电机为陆地型,随着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海上(潮汐带)风力发电机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海上空气存在高温、高湿、高盐雾的特点,目前海上风力发电机组用除湿设备多采用传统转轮除湿机组,核心部件除湿转轮内部填充高效吸湿材料,标准的转轮除湿机还分为两个部分:处理区域由处理风机产生空气流通,再生区域由再生风机产生空气流通。需要处理的空气通过除湿转轮的处理区域,水蒸汽被除湿转轮中的吸湿介质所吸附,并且发生相变变为液态水,释放潜热,变成干燥热空气由处理风机送出。同时,在再生区域的另一路干燥热空气先经过再生加热器变成高温空气(100~140℃),再经过吸湿后的除湿转轮,使除湿转轮中吸附的水分蒸发,再变成温度较低的湿空气,再通过再生风机。
但是,标准的转轮除湿机采用双风机结构,没有考虑到海上高盐雾环境,再生电加热功率高,系统稳定性差,使用寿命短。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双风道除盐雾新风转轮除湿系统,不仅能够有效降低发电机组机舱内部的湿度,同时可以净化新风中的盐雾。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双风道除盐雾新风转轮除湿系统,包括通过风道依次连接的进风口、空气过滤器、盐雾过滤网、正压风机、除湿转轮和出风口;所述空气过滤器用于过滤室外新风;所述盐雾过滤网用于降低进入的空气的盐雾浓度;所述正压风机用于使待处理的空气流通;所述除湿转轮用于对空气进行除湿处理。
所述除湿转轮包括处理区域和再生区域,所述处理区域和再生区域内部均填充有吸湿介质材料。
所述处理区域外部连接双风道,一部分传输至所述出风口用于风力发电机组机舱内部进行除湿,另一部分传输至再生风加热器,用于加热通过处理区域的部分新风;所述再生风加热器输出端通过风道与再生区域相连。
所述再生区域连通至外部,用于排出机舱内部水蒸气。
所述再生风加热器为电加热器。
有益效果
由于采用了上述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工艺盐雾过滤器确保空气品质,降低除湿机组及风电内部其他设备的涂装标准,可以使除湿机组内部防护等级由C5下降到C3,降低产品及部件成本,减缓内部的腐蚀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双风道设计,将除湿转轮的处理的干燥空气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用于风力发电机组机舱内部进行除湿,另一部分用于将除湿转轮中的水分排至风力发电机组机舱外,从而实现整体除湿功能。双风道的设计无需配备再生风风机,简化设备结构,降低运行耗能。同时再生风和常规室外新风相比,绝对湿度下降,温度上升,减少再生加热能耗,提高转轮再生效率。此外,采用送风环境保持正压,避免外部环境高温、高湿盐雾的侵蚀。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华大学;上海荷迪思湿度控制设备有限公司,未经东华大学;上海荷迪思湿度控制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88245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