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火龙果种植架有效
申请号: | 201721880606.4 | 申请日: | 2017-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7733324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17 |
发明(设计)人: | 黄玉溢;陈桂芬;黄雁飞;熊柳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G9/12 | 分类号: | A01G9/12;A01G13/02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科吉华烽知识产权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48 | 代理人: | 胡吉科 |
地址: | 530007 广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拉线 立柱 火龙果 种植架 横杆 火龙果茎 间隔设置 凸起状 本实用新型 安装方便 果树栽培 两侧延伸 用具领域 园林管理 装置结构 倒伏 剪枝 绑绳 刮风 平行 整齐 生长 移动 | ||
本实用新型属于果树栽培用具领域,具体的提供了一种火龙果种植架。一种火龙果种植架,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的上部均设有向两侧延伸的横杆,第一立柱与第二立柱的上部通过第一拉线相连,第一立柱的横杆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二拉线、第三拉线与第二立柱的横杆相连,第一拉线位于第二、第三拉线上方,并平行于第二、第三拉线;第二拉线和第三拉线上间隔设置有凸起状节点。本装置结构简单,安装方便,第一、第二、第三拉线的设置,可使火龙果整齐地向两侧生长,方便剪枝等园林管理。其中,凸起状节点的设置,便于对火龙果茎进行绑绳等操作,尤其在刮风下雨季节,可对火龙果进行固定,避免火龙果倒伏与火龙果茎移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果树栽培用具领域,具体的提供了一种火龙果种植架。
背景技术
火龙果为多年生攀援性的多肉植物。植株无主根,侧根大量分布在浅表土层,同时有很多气生根,可攀援生长。人工种植火龙果,一般需要搭建种植架以供火龙果攀爬生长。常见的火龙果种植架为水泥立柱加圆盘结构,即在地里安装水泥立柱,然后在水泥立柱上安装圆盘,种植时让火龙果种植在水泥立柱旁边,让火龙果依附水泥立柱生长,当火龙果苗穿过固定在水泥立柱上端的环形圆盘后,使火龙果苗呈伞状相四面散开,搭在圆盘上,从而增加火龙果接受光照的面积,促进火龙果生长。但水泥立柱体积较大,安装较为麻烦,且火龙果顶端向四面散开,管理人员进行护理时需要绕水泥柱转圈操作,效率低,且容易被火龙果茎蔓上的刺刺伤。此外,单独的水泥立柱不利于搭建整体的防寒防雨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缺陷,提供一种更适合农业生产使用的火龙果种植架。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一种火龙果种植架,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的上部均设有向两侧延伸的横杆,第一立柱与第二立柱的上部通过第一拉线相连,第一立柱的横杆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二拉线、第三拉线与第二立柱的横杆相连,第一拉线位于第二、第三拉线上方,并平行于第二、第三拉线;第二拉线和第三拉线上间隔设置有凸起状节点。
使用时,将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插入泥土中,在第一立柱与第二立柱之间间隔种植火龙果苗,火龙果茎长到一定高度后,可沿两侧的第二、第三拉线横向长开,有利于接受光照,提高成果率。火龙果茎向两侧生长,整体形状规则,有利于剪枝等园林管理。凸起状节点的设置,便于对火龙果茎进行绑绳等操作,尤其在刮风下雨季节,可对火龙果进行固定,避免火龙果倒伏与火龙果茎移动。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立柱及第二立柱顶部均设有支撑卡口,且两根立柱的顶部通过第四拉线相连。可让部分火龙果茎先向上绕第四拉线生长、部分向两侧的第二、第三拉线生长,更充分利用阳光。也可在第四拉线上绑上薄膜,加强对火龙果的防雨防寒保护。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卡口包括开口向上的第一弧形卡口、缠绕第一立柱或第二立柱的固定部,以及与第一弧形卡口对称设置的第二弧形卡口,所述第一弧形卡口、固定部和第二弧形卡口依次相连。
进一步的,还包括薄膜,所述薄膜一端固定在第四拉线上,另一端固定在定位杆上,所述定位杆架设于支撑卡口上。当下大雨或需要防寒时,可将定位杆取下,将薄膜打开。
进一步的,所述横杆两端均设有向外侧延伸的横向支杆,所述横向支杆末端设有开口倾斜向上的卡槽。下大雨或需要防寒时,可将定位杆取下,卡设在卡槽上,从而快速地将薄膜打开。
进一步的,所述横向支杆为伸缩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横向支杆和横杆均为中空结构杆,横向支杆和横杆通过螺栓连接。便于拆装。
进一步的,所述横杆的两端分别通过斜拉线与第一立柱或第二立柱的上部、第一拉线与立柱的连接处相连。结构更稳固。
进一步的,斜拉线与横杆的夹角为30-70°。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底部均设有三角支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未经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88060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沙漠公路用植物草方格植草装置
- 下一篇:一种用海水种植的智能大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