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于粘性泥土的新型旋耕刀有效
申请号: | 201721878649.9 | 申请日: | 2017-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7652913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27 |
发明(设计)人: | 廖念禾;刘根伸;田鑫;张黎骅;赵黎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B33/10 | 分类号: | A01B33/10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14 | 代理人: | 钱成岑 |
地址: | 61113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弯折线 刀座 粘性泥土 侧切面 侧切刃 旋耕刀 刀身 正切 农业生产成本 农业生产效率 连接线 本实用新型 安装固定 工作效率 土壤作业 不规则 末梢 螺栓孔 旋耕机 圆顶形 正切面 正切刃 农业机械 刀片 刀钉 两段 弯折 生产成本 排序 制作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粘性泥土的新型旋耕刀,包括刀座和刀身,所述刀座包括用于安装固定用的螺栓孔;所述刀身以弯折线为界弯折为两段,包括从与所述刀座的连接线到弯折线之间的侧切刃和侧切面,以及从弯折线到末梢的分别与侧切刃和侧切面对应的正切刃和正切面;在所述正切面上设置有若干规则或不规则排序的圆顶形刀钉。能够提高旋耕机在粘性较大、含水量较高的土壤作业时的工作效率,同时兼顾刀片制作和生产成本,大大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体现了农业机械的实用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农业机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粘性泥土的新型旋耕刀。
背景技术
农业机械化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依据优势特色产业和区域农产品布局,分不同产业和不同区域有选择、有重点的示范推广农机化技术和装备,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促进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本实用新型主要针对我国西南地区降水量大、降雨频繁的气候环境和该地区湿润的粘性土壤进行研究、设计。旋耕机的旋耕刀按外形一般分为:凿型刀、直角刀、弯刀和圆刀。目前旋耕机主要采用型号为:IT225、IT245等旋耕刀,均为普通刀片锻造而成。当旋耕机在土壤粘性过大、含水量较高,特别在西南地区粘性泥土作业时,常会出现旋耕困难,碎土效果不明显等现象。这样将影响作物发芽率,导致发芽率低,产量下降、收获量减少等现象。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发明了一种基于粘性泥土的新型旋耕刀,使旋耕机能在土壤粘性较大、含水量较高等情况下高效作业。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基于粘性泥土的新型旋耕刀,包括刀座和刀身,所述刀座包括用于安装固定用的螺栓孔;所述刀身以弯折线为界弯折为两段,包括从与所述刀座的连接线到弯折线之间的侧切刃和侧切面,以及从弯折线到末梢的分别与侧切刃和侧切面对应的正切刃和正切面;在所述正切面上设置有若干规则或不规则排序的圆顶形刀钉。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基于粘性泥土的新型旋耕刀,在所述的侧切面设置有若干规则或不规则排序的圆顶形刀钉。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基于粘性泥土的新型旋耕刀,所述正切面和侧切面上的圆顶形刀钉从刀身的末梢到刀身与刀座的连接线按照从密到疏、直径从小到大的方式布置。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基于粘性泥土的新型旋耕刀,所述正切面和侧切面上的圆顶形刀钉从刃切分界线到正切面和侧切面的边线按照从密到疏、直径从小到大的方式布置。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基于粘性泥土的新型旋耕刀,所述圆顶形刀钉整体为流线型,并采用焊接、铆接或螺纹连接的方式固定。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基于粘性泥土的新型旋耕刀,所述圆顶形刀钉采用钨钴类硬质合金制造。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基于粘性泥土的新型旋耕刀,所述钨钴类硬质合金的成分按重量百分比为:碳化钨92%~94%、钴6%~8%,采用细晶粒硬质合金,其余为铁和不可避免的杂质元素。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基于粘性泥土的新型旋耕刀,所述钨钴类硬质合金的成分按重量百分比为:钨76%~80%、钴5%~8%、氧化钛3%~4%、氧化钽4%~6%,石墨2%~6%、其余为铁和不可避免的杂质元素。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这种基于粘性泥土的新型旋耕刀,是在现有旋耕刀碎土原理以及切削原理的基础上,采用“断面渐增“排列方式布置刀钉。即在旋耕刀旋耕切削方向的正切面和侧切面上焊接、铆接或螺纹连接具有一定规律分布的钨钴类硬质合金圆顶形刀钉,实现旋耕刀切入粘性较大,含水量较高的土壤时比普通的旋耕刀碎土效果更加显著。
2、根据土壤性质的不同可以适当调节刀钉直径大小,但刀钉直径必须由小到大依此增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农业大学,未经四川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87864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