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油气分离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1874761.5 | 申请日: | 2017-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7701201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07 |
发明(设计)人: | 皮埃尔·厄吉安娜·布雷;马宇雷 | 申请(专利权)人: | 美嘉帕拉斯特汽车零部件(上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M13/04 | 分类号: | F01M13/04 |
代理公司: | 上海远同律师事务所 31307 | 代理人: | 张坚 |
地址: | 201202 上海市浦东新***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本实用新型 回油腔 窜气 油气分离装置 凸轮轴罩盖 油气分离器 窜气出口 主回油口 盖板 储油槽 油气分离效果 油气分离效率 初级分离腔 挡板 大小变化 高速流动 回油挡板 气流通道 向上延伸 依次连通 机油 入口腔 分割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油气分离装置,包括凸轮轴罩盖和油气分离器,所述凸轮轴罩盖内部依次连通有由诸多挡板分割的窜气入口腔、初级分离腔、回油腔以及窜气出口腔,所述回油腔内位于储油槽上方设置有盖板,所述盖板上具有主回油口,所述主回油口的位于所述窜气出口腔方向一侧的边缘具有向上延伸的回油挡板。本实用新型能够克服窜气在回油腔内高速流动带走储油槽内机油的问题,具有油气分离效果好的优点,并且本实用新型的油气分离器有根据窜气的流量、压力大小变化进行自动调节气流通道的大小的优点,提高了油气分离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油气分离装置。
背景技术
油气分离装置是汽车动力总成中的重要部件,用于实现对曲轴箱窜气进行油气分离,让机油能够回流进曲轴箱,对凸轮轴及其它运动件进行润滑,减少机油的消耗。
油气分离装置由凸轮轴罩盖以及设置在凸轮轴罩盖中的油气分离器构成。
凸轮轴罩盖为夹层机构,内部具有回油腔,在回油腔的底部具有储油槽,储油槽底部连接有回油管,回油管内设置回油阀。通常情况下,回油阀由于下方曲轴箱内压力的作用,始终关闭,这样在凸轮轴罩盖里的窜气在进行油气分离后,机油就会先集聚在储油槽中,直至储油槽中的机油达到一定量后,使得回油阀上方的机油压力大于回油阀下方的曲轴箱内部压力,回油阀才开启,使得储油槽中的机油能够回到曲轴箱中。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发现,由于储油槽内的机油在流回曲轴箱之前会大量集聚在回油腔底部形成一定的液面,而在回油腔中分离过的窜气流速很快,快速流动的窜气会吹拂机油液面并带走液面机油,使得原先分离后获得的洁净气体重新又混有机油,并把机油带出凸轮轴罩盖,使得油气分离效果无法达到理想的状态。
油气分离器是通过螺旋结构来加速窜气并使得窜气高速冲击至周壁上的滤纸,利用滤纸吸附掉窜气的机油,从而实现窜气中油和气的分离。但是,现有技术的油气分离器中的螺旋结构中的气流通道是固定不变的,而窜气的流量、压力都是不断变化的,因此,现有技术的油气分离器无法根据窜气的流量、压力大小变化进行自动调节气流通道的大小,从而影响了油气分离效率,尤其是在流量大、压力大的情况下,油气分离效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油气分离效果好的油气分离装置,以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油气分离装置,包括凸轮轴罩盖和油气分离器,所述凸轮轴罩盖内部依次连通有由诸多挡板分割的窜气入口腔、初级分离腔、回油腔以及窜气出口腔,所述窜气入口腔的底部具有窜气入口,所述窜气入口腔和所述初级分离腔之间具有第一挡板交错通道,所述初级分离腔底部具有初级回油管;所述油气分离器设置在回油腔中,所述回油腔的底部设有储油槽,储油槽的底部具有向下延伸的主回油管,所述主回油管内设置有回油阀,所述回油腔和所述窜气出口腔之间具有第二挡板交错通道,所述窜气出口腔上具有窜气出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油腔内位于所述储油槽上方设置有盖板,所述盖板上具有主回油口,所述主回油口的位于所述窜气出口腔方向一侧的边缘具有向上延伸的回油挡板。
在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主回油口偏置在所述主回油管的靠近所述窜气出口腔一侧的后方位置。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油气分离后的机油会首先滴落在盖板上,然后经主回油口流淌进储油槽中集聚,由于盖板覆盖在储油槽的上方,即使回油腔内的窜气流速快,也无法带走储油槽中的机油,并且在主回油口旁还设置有回油挡板,进一步确保位于在主回油口处的机油也不被窜气带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美嘉帕拉斯特汽车零部件(上海)有限公司,未经美嘉帕拉斯特汽车零部件(上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87476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