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网络连接器有效
| 申请号: | 201721872405.X | 申请日: | 2017-12-26 |
| 公开(公告)号: | CN207572577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03 |
| 发明(设计)人: | 蔡文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铭普光磁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R13/02 | 分类号: | H01R13/02;H01R13/6461 |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罗满 |
| 地址: | 523343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折弯部 交叉处 导电端子 网络连接器 本实用新型 工作平面 连接器 并行排列 电容补偿 距离增大 信号传递 插座 串扰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网络连接器,包括沿工作平面并行排列的若干个导电端子,导电端子包括第一类端子和第二类端子,每个第一类端子的中部至少与一个第二类端子的中部交叉,第一类端子在交叉处设有第一折弯部,第二类端子在交叉处设有第二折弯部,同一交叉处的第一折弯部和第二折弯部分布在工作平面的两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网络连接器插座的导电端子间设有交叉,且在交叉处设有相互远离的第一折弯部和第二折弯部,使相邻导电端子在交叉处的距离增大,进行电容补偿,进而实现减少连接器内部串扰、提高信号传递效率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网络连接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网络连接器。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以太网已是我们人类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从办公室的个人电脑到家庭平板电脑,从公司电脑的联网到楼宇之间的信息交流,从城际之间的协作到国与国之间的沟通交流,以太网无所不在。
现今千兆以太网(1000BASE—T)是以太网的主流,新的六类(10Gigabit)已经使用于数据中心和一些广域网网络,成为使用最为广泛的网络。电子装置间的数据传输的过程中通常利用RJ连接器,RJ连接器内部的导电端子通常以平行间隔的方式依次设置在连接器的端座内,但是在传送信号的过程中相邻的导电端子由于空间距离较近容易产生电感性或电容性耦合,从而使导电端子相互间产生干扰,即线对间的串扰现象,串扰会影响线对中正常信号的传输与识别。随着传输频率的逐步升高,串扰问题成为连接器设计者首要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六类RJ45连接器内部的相互干扰问题更是困扰了很多设计者。
综上所述,如何提供一种可减小串扰的网络连接器,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网络连接器,可减少内部导电端子间的串扰,提高信号传递效率及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网络连接器,包括沿工作平面并行排列的若干个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包括第一类端子和第二类端子,每个所述第一类端子的中部至少与一个所述第二类端子的中部交叉,所述第一类端子在交叉处设有第一折弯部,所述第二类端子在交叉处设有第二折弯部,同一交叉处的所述第一折弯部和所述第二折弯部分布在所述工作平面的两侧。
优选的,所述第一折弯部全部设于所述工作平面的同一侧。
优选的,所述第一类端子沿长度方向上的轴线翻转180度后的结构与所述第二类端子的结构相同。
优选的,至少一个交叉处的所述第一折弯部与所述第二折弯部在该交叉处空间垂直。
优选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折弯部在所述工作平面的正投影为垂直折弯。
优选的,所述导电端子的数量为八个,且每个所述导电端子均设有两个折弯。
优选的,第一端子的一个所述第一折弯部在所述工作平面的正投影上为垂直结构,所述第一端子的另一个所述第一折弯部与同一交叉处的所述第二折弯部空间垂直。
优选的,第四端子的一个所述第一折弯部在所述工作平面的正投影上为垂直结构,所述第四端子的另一个所述第一折弯部与同一交叉处的所述第二折弯部空间垂直。
优选的,第七端子的两个所述第一折弯部在所述工作平面的正投影上均为垂直结构。
优选的,所述导电端子通过固定片组装为插芯模块,所述插芯模块通过卡扣与塑胶主体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网络连接器包括沿工作平面并行排列的若干个导电端子,导电端子包括第一类端子和第二类端子,每个第一类端子至少与一个第二类端子交叉,且导电端子在交叉处均设有折弯,第一类端子设有第一折弯部,第二类端子设有第二折弯部,且同一交叉处的第一折弯部和第二折弯部分布在工作平面的两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铭普光磁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东莞铭普光磁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87240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