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快速测定其有效性的铅接触防护口罩有效
| 申请号: | 201721865487.5 | 申请日: | 2017-12-2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8140589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23 |
| 发明(设计)人: | 张海东;杨治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海东;杨治峰 |
| 主分类号: | G01N21/78 | 分类号: | G01N21/78 |
| 代理公司: | 上海精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53 | 代理人: | 冯子玲 |
| 地址: | 2500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滤膜 防护口罩 试纸 快速测定 滤毒盒 铅接触 显色剂 吸附 醋酸 本实用新型 标准比色卡 玫瑰红酸钠 铅离子溶液 固定粘贴 科学理论 快速检测 面罩主体 试纸浸泡 显色检测 固定绳 铅中毒 放入 取下 显色 粘贴 取出 预防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快速测定其有效性的铅接触防护口罩,包括面罩主体、滤毒盒、滤膜试纸和固定绳,滤毒盒上粘贴有滤膜试纸,滤膜试纸的显色检测步骤如下:将滤膜试纸固定粘贴在防护口罩的滤毒盒上,工人工作过程中会吸附铅,等工人下班时将滤膜试纸取下,放入反应液中,滤膜试纸上吸附的铅与醋酸反应,用玫瑰红酸钠作为显色剂,把滤膜试纸浸泡在显色剂中二十到三十分钟,取出后与铅离子溶液标准比色卡进行对比,根据显色的不同,来判断防护口罩的有效性;该种快速测定其有效性的铅接触防护口罩,通过滤膜试纸的设置,及时有效的通过科学理论来快速检测防护口罩的有效性,以便于及时更换防护口罩,预防铅中毒的发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护口罩,尤其是涉及一种快速测定其有效性的铅接触防护口罩,涉及职业病防治领域。
背景技术
全国总工会统计,我国受不同程度危害的职工总数有2亿,平均每年新发职业病人高达2万,其中急、慢性中毒约占20%,而慢性中毒以铅为首位病因。由于铅本身的特点,对工作场所空气中铅浓度控制难度较大,佩戴有效的防护口罩是保护铅接触作业人员健康的重要手段。防护口罩使用一段时间便需要进行更换,但由于不同环境铅浓度不同,每个人的使用时间不同,各种防护口罩的饱和度不同,以及使用、存放方法的不同,这些都会影响口罩使用寿命,所以没有办法统一规定具体的更换时间。当防护口罩的任何部件出现破损,以及明显感觉呼吸阻力增加时,应废弃整个口罩,然而通过判断呼吸阻力的方法来判断口罩防护的有效性,主观性太强,理论说服力太弱。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通过判断呼吸阻力的方法来判断口罩防护的有效性,主观性太强,理论说服力太弱的缺陷,提供一种快速测定其有效性的铅接触防护口罩,从而解决上述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快速测定其有效性的铅接触防护口罩,包括面罩主体、滤毒盒、滤膜试纸和固定绳,所述面罩主体中部设置有滤毒盒,所述滤毒盒上粘贴有滤膜试纸,所述滤膜试纸的形状与滤毒盒的形状相同,所述滤膜试纸靠近滤毒盒一侧设置有胶条,所述胶条设置在滤膜试纸的外沿,所述面罩主体上设置有固定扣,所述固定扣上固定设置有固定绳。所述滤膜试纸的显色检测步骤如下:将所述滤膜试纸固定粘贴在防护口罩的滤毒盒上,工人工作过程中会吸附铅,等工人下班时将所述滤膜试纸取下,放入反应液中,所述滤膜试纸上吸附的铅与醋酸反应,用玫瑰红酸钠作为显色剂,把所述滤膜试纸浸泡在显色剂中二十到三十分钟,取出后与铅离子溶液标准比色卡进行对比,根据显色的不同,来判断防护口罩的有效性,若所述滤膜试纸显色显示检测值接近或超过国家临界限值,说明该防护口罩无效,提示工人必须更换防护口罩,反之则该防护口罩有效,可以继续使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胶条的形状为与滤膜试纸形状相似的环状。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滤毒盒内设置有滤棉。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种快速测定其有效性的铅接触防护口罩,通过滤膜试纸的设置,便于工人下班后定期检测防护口罩的滤膜试纸,并及时有效的通过科学理论来快速检测防护口罩的有效性,以便于及时更换防护口罩,有效的预防铅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预防铅中毒的发生。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快速测定其有效性的铅接触防护口罩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滤膜试纸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快速测定其有效性的铅接触防护口罩测定流程图;
图中:1、面罩主体;2、滤毒盒;3、滤膜试纸;4、胶条;5、固定扣;6、固定绳。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海东;杨治峰,未经张海东;杨治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86548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可分辨碳同位素的增强型激光诱导击穿光谱仪
- 下一篇:一种连续切块检测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