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三相电能表电源电路有效
| 申请号: | 201721862356.1 | 申请日: | 2017-12-2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7753631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21 |
| 发明(设计)人: | 孙林忠;傅亮;胡萌;马巧娟;毛亮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恒业电子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2M7/217 | 分类号: | H02M7/217 |
| 代理公司: | 杭州千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46 | 代理人: | 吴辉辉;张婵婵 |
| 地址: | 314200 浙江省嘉兴***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源电路 三相电能表 变压器输出电路 电源输出电压 前端保护电路 电压适应 滤波电路 输出功率 依次连接 运输成本 整流电路 传统的 电能表 电源 | ||
一种新型三相电能表电源电路,包括依次连接的前端保护电路、整流电路、滤波电路、变压器输出电路。采用本电源电路提高了整个电源的输出功率,加大了电压适应范围,提高了电源输出电压的稳定性、安全性和可靠性,相比于传统的电源电路,有效减轻了电能表的重量,减少了资源的浪费和运输成本。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子电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三相电能表电源电路。
背景技术
目前三相电能表供电电源电路一般采用前端保护电路、三只线性变压器降压的方式作为电源,也有小部分用于二级市场或外贸市场的三相电能表采用三只安规电容的阻容降压方式作为电源的,然后将前述电源通过常用的整流电路、滤波电路、稳压电路、控制电路等组成三相电能表供电电源电路。但前面这两种以三只线性变压器降压和三只安规电容的阻容降压方式为电源形成的三相电能表供电电源电路,存在如下缺陷:
1.第一种方式即采用三只线性变压器降压的方式的电源,在实际生产使用时,因线性变压器的成本高,就导致生产采购、以及后期运行维护成本较高,线性变压器通电变压也会形成信号干扰源。而为了保证电能表能达到国家电网公司规定的电能表技术要求,只能增加变压器的铁芯要求较高,也就是需要采用转换效率和输出功率都较高的变压器,这样更加增加了变压器的使用成本;另外,采用三只变压器占用较大的PCB板面积,就需要加大PCB板尺寸面积,使得PCB板的成本也随之扩大;采用三只变压器增加了整个电能表产品的重量,就加大了运输的成本;采用三只变压器,当变压器工作时会产生电磁感应磁场,产生的感应磁场会对电能表内部的采样信号、计量芯片等产生干扰,从而影响电能表的计量准确度;
2.第二种方式采用三只安规电容阻容降压方式的电源,在实际生产使用时虽然能降低采购制造成本,但是采用安规电容的方式会增加产品的自身的整体功耗,影响使用寿命。采用安规电容降压的电源电路的安规电容其损耗角较大,特别在电网质量不好如不够稳定或容易产生谐波的电网中,安规电容非常容易发烫,更加加大了安规电容的损耗,降低了使用寿命,也就是安规电容的容值下降,最终导致降压值减小,小于或达不到计量芯片、单片机MCU等元器件正常工作电压。从而使电能表无法正常工作计量、死机等。
因此,现有的三相电能表供电电源电路存在较多的缺陷,还需要进行研究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新型三相电能表电源电路。
为了达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新型三相电能表电源电路,包括依次连接的前端保护电路、整流电路、滤波电路、变压器输出电路。
进一步,所述整流电路包括4组二极管,任意一组二极管由两个二极管串联而成,两个二极管之间的连接线与所述三相电压中的任一相火线或零线连接。
进一步,所述滤波电路包括电容Cx1、共模电感L2、电容CP22,共模电感L2的输入端两侧之间串接所述电容Cx1,共模电感L2的输出端两侧之间串接所述电容CP22,共模电感L2的输出端两侧的其中一端接模拟地。
更进一步,所述共模电感L2的输出端两侧的另一端与接模拟地之间串接第一电阻,所述第一电阻两端分别与电解电容两端连接。
更进一步,所述第一电阻由电阻RP4、电阻RP5、电阻RP6、电阻RP7、电阻RP8、电阻RP9依次串联而成;所述电解电容包括电解电容CP27、电解电容CP28,所述电解电容CP27的两端分别与电阻RP4一端、电阻RP6一端连接,所述电解电容CP28两端分别与电阻RP7一端、电阻RP9一端连接。
进一步,所述变压器输出电路包括变压器T1,变压器T1输出端分为第一次级线圈及第二次级线圈两路;所述第一次级线圈一端与二极管DP13、电感L3串接,第一次级线圈另一端接485地;所述第二次级线圈一端与二极管DP12、电解电容CP31串接,所述第二次级线圈另一端与安规电容CP24、安规电容CP23串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恒业电子有限公司,未经浙江恒业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86235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