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抗爆压力高的变径管有效
| 申请号: | 201721862136.9 | 申请日: | 2017-12-2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7687554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03 |
| 发明(设计)人: | 吴传杰;赵海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市裕天硅橡胶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16L55/02 | 分类号: | F16L55/02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千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18 | 代理人: | 陈培琼 |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变径管 弯管 活动块 驱动杆 粗管 细管 本实用新型 高温气体 一端连接 缓冲板 弯折处 限位杆 限位块 铰接 抗爆 转杆 弹簧弹力 复位弹簧 铰链连接 螺钉固定 使用寿命 支架固定 弹簧 侧壁 滑槽 卡板 外壁 位块 冲击力 伤害 延伸 平衡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抗爆压力高的变径管,包括弯管,所述弯管的一端塑有细管,弯管的另一端塑有粗管,粗管内设置有活动块,活动块的一端连接有复位弹簧,并且活动块的侧壁开有滑槽且槽内铰接有转杆,转杆的一端延伸至粗管内且铰接有驱动杆。所述细管内设置有限位块,限位块的一端连接有限位弹簧,限位块的另一端通过螺钉固定有与细管长度方向相同的限位杆,限位杆的一端与驱动杆通过铰链连接,并且驱动杆的外壁通过支架固定有缓冲板。本实用新型在变径管的弯折处设置具有保护性质的缓冲板,减少高温气体在通过管道弯折处的过程中对变径管的伤害,且利用弹簧弹力平衡高温气体对卡板的冲击力,提高弯管的使用寿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变径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抗爆压力高的变径管。
背景技术
现代工业生产中的物料(包括原料、中间产物、产品和载体等)多数为流体,按工艺要求在各设备与机器之间输送流体物料,是实现工业生产的重要环节。为调节流量,改变流向以及实现流体的分流或合流,通常采用管道与阀门、弯头、三通、变径等管件组合实现,其中,变径管段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变径管在使用过程中弯折区受力过大,薄弱易坏,对材料的浪费很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抗爆压力高的变径管。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抗爆压力高的变径管,包括弯管,所述弯管的一端塑有细管,弯管的另一端塑有粗管,粗管内设置有活动块,活动块的一端连接有复位弹簧,并且活动块的侧壁开有滑槽且槽内铰接有转杆,转杆的一端延伸至粗管内且铰接有驱动杆。所述细管内设置有限位块,限位块的一端连接有限位弹簧,限位块的另一端通过螺钉固定有与细管长度方向相同的限位杆,限位杆的一端与驱动杆通过铰链连接,并且驱动杆的外壁通过支架固定有缓冲板。
优选的,所述转杆位于活动块内的一端外壁焊接有与活动块长度方向垂直的卡块,其中卡块位于活动块的滑槽内。
优选的,所述驱动杆长度大于弯管的长度,且缓冲板的长度大于驱动杆的长度,其中缓冲板与细管之间存在空隙。
优选的,所述粗管的内径大于细管的内径,且粗管的中轴线与细管的中轴线共线。
优选的,所述活动块为长方体,且活动块的长度方向与粗管的长度方向相同,并且限位块为长方体,且限位块的长度方向与细管的长度方向相同。
优选的,所述转杆的外壁套设有铰接件,且铰接件与直管内壁通过螺钉或胶合连接,且铰接件的材质为聚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或ABS塑料。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在变径管的弯折处设置具有保护性质的缓冲板,减少高温气体在通过管道弯折处的过程中对变径管的伤害,且利用弹簧弹力平衡高温气体对卡板的冲击力,提高弯管的使用寿命。
2、通过在变径管变径部分添加缓冲板,加大物料刚进入弯折区时的阻力,使物料可以快速的从开始的非稳定状态快速达到稳定态,减少因物料输送非稳定态时间过长无法达到稳态对变径管的冲击磨损大的情况,延长变径管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抗爆压力高的变径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抗爆压力高的变径管的驱动杆结构示意图。
图中:1粗管、2细管、3弯管、4活动块、5复位弹簧、6卡块、7转杆、8铰接件、9驱动杆、10限位块、11限位弹簧、12限位杆、13缓冲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市裕天硅橡胶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东莞市裕天硅橡胶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86213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