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提高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盖板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21850401.1 | 申请日: | 2017-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7852733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11 |
发明(设计)人: | 郭志红;陈丹丹;白雪君;王绪向;王迪;王刚庆;王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航天电源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2/04 | 分类号: | H01M2/04;H01M10/058;H01M10/0525 |
代理公司: | 上海信好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49 | 代理人: | 周乃鑫 |
地址: | 201615 上海市闵行区***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预留缝 锂离子电池 负极极耳 正极极耳 极柱 盖板主体 本实用新型 负极 方形正极 盖板结构 固定设置 压片 压平 对准 正极 空间利用率 电芯连接 负极极柱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提高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盖板结构,与锂离子电池的电芯连接,包含:盖板主体,两端分别开设有第一正极极耳预留缝和第一负极极耳预留缝;方形正极片状极柱,固定设置在盖板主体的一端,其上开设有第二正极极耳预留缝,且与第一正极极耳预留缝对准设置,用于引出正极极耳;方形负极片状极柱,固定设置在盖板主体的另一端,其上开设有第二负极极耳预留缝,且与第一负极极耳预留缝对准设置,用于引出负极极耳;方形正极极柱压片,将引出的正极极耳压平固定在正极片状极柱上;方形负极极柱压片,将引出的负极极耳压平固定在负极片状极柱上。本实用新型可提高锂离子电池内部的空间利用率,提高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盖板结构,具体是指能够提高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盖板结构,属于锂离子电池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不断发展,对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提高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手段多种多样,包括研发比容量更高的新型材料、通过原材料改性提高其比容量发挥、通过轻型化设计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以及优化极片设计等。对于锂离子电池生产型企业,一般通过优化原材料选型、轻型化设计甚至扩大电池尺寸的方式来实现电池能量密度的提高。
政府对新能源动力行业的大力支持,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大量关注,原有的锂离子电池厂商的不断扩产和新兴锂离子电池工厂的建立。由于目前整车需求的不断提高,导致各类动力电池产品类型多样,外形尺寸不统一,而动力电池的多样化给整车设计的统一性带来了困难。因此,动力电池的标准化是未来锂离子电池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家目前已经制定了国家标准来规定一系列锂离子电池的尺寸。那么在电池尺寸固定的前提下,电池生产企业提高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除了在极片设计和原材料选型方面进行优化设计以外,只能通过不断提高电池的空间利用率来实现。
目前,所有方形锂离子电池的结构均是在铝壳和盖板内部包藏电芯,电芯极耳与盖板在电池内部实现连接,连接的位置不同厂家略有不同,有的是在电池两侧,有的是在电池顶部。但是不论采用哪种连接方式,电芯与壳体边缘或者与盖板之间的距离都必须≥8mm,有时甚至需要>10mm。所以这样的连接方式必然限制了锂离子电池内部的空间利用率。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新的锂离子电池盖板结构,可有效提高锂离子电池内部的空间利用率,从而提高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提高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盖板结构,提高锂离子电池内部的空间利用率,提高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提高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盖板结构,与锂离子电池的电芯连接,包含:盖板主体,两端分别开设有第一正极极耳预留缝和第一负极极耳预留缝;方形正极片状极柱,固定设置在盖板主体的一端,其上开设有第二正极极耳预留缝,且与第一正极极耳预留缝对准设置,用于引出正极极耳;方形负极片状极柱,固定设置在盖板主体的另一端,其上开设有第二负极极耳预留缝,且与第一负极极耳预留缝对准设置,用于引出负极极耳;方形正极极柱压片,将引出的正极极耳压平固定在正极片状极柱上;方形负极极柱压片,将引出的负极极耳压平固定在负极片状极柱上。
所述的正极片状极柱和负极片状极柱的边缘距离盖板主体的长边边缘的距离为2mm~6mm;所述的正极片状极柱和负极片状极柱的边缘距离盖板主体的短边边缘的距离为5mm~8mm。
所述的正极片状极柱和负极片状极柱沿锂离子电池厚度方向的宽度为15mm~20mm。
所述的正极片状极柱与盖板主体之间还设置有方形正极密封垫圈,该正极密封垫圈上设置有第三正极极耳预留缝,且与第一、第二正极极耳预留缝对准设置;所述的负极片状极柱与盖板主体之间还设置有方形负极密封垫圈,该负极密封垫圈上设置有第三负极极耳预留缝,且与第一、第二负极极耳预留缝对准设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航天电源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上海航天电源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85040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防潮功能良好的锂电池
- 下一篇:全密封锂电池盖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