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基于电阻模拟的FCT测试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21829959.1 | 申请日: | 2017-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7571574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03 |
发明(设计)人: | 何佩磊;邹书洋;韩玉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睿艾迪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5B23/02 | 分类号: | G05B23/02 |
代理公司: | 苏州周智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312 | 代理人: | 周雅卿 |
地址: | 215300 江苏省苏州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测试系统 车辆背门 控制盒 本实用新型 测试装置 电阻模拟 控制系统 测试 自动化水平 测试效率 打点机构 电源单元 接口连接 量产阶段 模拟汽车 人工成本 试验成本 探针机构 安装座 背门 电阻 实车 箱盖 打点 检测 保证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电阻模拟的FCT测试系统,包括测试装置,测试装置包括箱体,箱体的箱盖设有用于安装ECU控制盒的安装座,箱体还设有用于与ECU控制盒的接口连接的探针机构和能够给ECU控制盒打点的打点机构;FCT测试系统还包括控制系统,控制系统包括控制单元、电源单元和四个用于模拟汽车背门信号的电阻。本实用新型能够对车辆背门ECU进行测试,测试结果偏差小,误测率低,能完全检测产品的设计功能,保证产品质量,且自动化水平高,测试效率高,减少人工成本;另外由于FCT测试相较于实车试验成本较低,易操作,易实现,在车辆背门ECU的量产阶段,能够实现对每个车辆背门ECU性能的测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FCT测试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电阻模拟的FCT测试系统,适用于车辆背门ECU的测试。
背景技术
FCT指对待测产品提供模拟的运行环境(如负载等),使其工作于各种设计状态下,从而获取各种状态的参数,来验证待测产品功能好坏的一种测试方法。简而言之就是对待测产品加载合适的激励,测量输出端响应是否符合设计要求。通常用于对电子线路板产品的功能检测。
ECU即电控单元,在汽车领域的使用十分广泛。ECU包含外壳和内部元件,其内部元件主要由电路板及线圈构成。电子控制单元(下称ECU)作为车辆尾门控制管理系统的关键部件,用于检测并控制车辆尾门的正常工作。
为了满足消费者对背门开启或关闭方式的更高的要求(比如智能解锁、遥控解锁、防夹伤、脚踢解锁等),需要设计功能更强大也更稳定的ECU,而ECU性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背门的性能的实现与否,故在开发中需要反复调试,才能最终实现预期的控制功能,即需要对车辆背门ECU进行的测试,而现有技术对其进行的测试,多为实车试验是很难得的,成本也是非常高的。并且一般情况下,不宜直接将ECU安装在实际的系统中进行测试,因为首次实现的ECU会有许多诸如软件、硬件方面的缺陷,如果直接将其集成在系统中,一方面不便于对ECU的初期调试,另一方面,ECU的严重缺陷还会导致系统的损坏,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另外,现有技术测试内容较少,且没有专门针对车辆背门ECU进行测试的FCT装置,比如中国专利《FCT针点测试治具》,申请公布号:CN 102411069A,公开了一种FCT针点测试治具,虽然能实现功能测试,但结构简单,测试结果偏差较大,误测率高,不能完全检测产品的设计功能。产品质量存在潜在风险。且自动化水平低,测试效率低,人工成本高。
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领域技术人员积极创新研究,以期创设出一种基于电阻模拟的FCT测试系统。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基于电阻模拟的FCT测试系统,能够对车辆背门ECU进行测试,测试结果偏差小,误测率低,能完全检测产品的设计功能,保证产品质量,且自动化水平高,测试效率高,减少人工成本;另外由于FCT测试相较于实车试验成本较低,易操作,易实现,在车辆背门ECU的量产阶段,能够实现对每个车辆背门ECU性能的测试,保证每个车辆背门ECU性能的实现。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基于电阻模拟的FCT测试系统,包括测试装置,所述测试装置包括箱体,所述箱体的箱盖设有用于安装ECU控制盒的安装座,所述箱体还设有用于与所述ECU控制盒的接口连接的探针机构和能够给ECU控制盒打点的打点机构;
所述安装座包括四根限位挡条,所述限位挡条围成与所述ECU控制盒的尺寸和形状相匹配的容置空间,所述ECU控制盒放置于所述容置空间并通过限位挡条固定限位;
所述探针机构包括探针、探针固定座和肘夹,所述探针安装于所述探针固定座,所述探针的高度与所述ECU控制盒放置于容置空间后的接口的高度一致,通过所述肘夹推动探针固定座平移进而带动探针插入所述ECU控制盒的接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睿艾迪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睿艾迪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82995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