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辆尾门ECU控制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21829957.2 | 申请日: | 2017-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7902328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25 |
发明(设计)人: | 何佩磊;邹书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睿艾迪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6/02 | 分类号: | B60R16/02;E05B81/06;E05B81/56;E05F15/41;H05K5/00;H05K5/02;H05K5/06;H05K7/20 |
代理公司: | 苏州周智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312 | 代理人: | 周雅卿 |
地址: | 215300 江苏省苏州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上 下壳体 本实用新型 车辆尾门 开模制造 尾门开关 电连接 车辆状态信息 电机控制装置 故障检测单元 门锁控制装置 模具制造难度 汽车CAN总线 蜂鸣报警器 车辆状态 供电单元 精度要求 开关安全 控制系统 控制装置 汽车尾门 收发单元 信息判断 控制器 良品率 撑杆 锁紧 自吸 成型 装配 组装 承载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辆尾门ECU控制器,控制器包括外壳和ECU,ECU的控制系统包括中央处理单元、CAN信号收发单元和用CAN总线,CAN信号单元的一端与CAN总线电连接,且另一端与中央处理单元电连接;还包括撑杆控制装置、门锁控制装置、自吸电机控制装置、尾门开关、故障检测单元、蜂鸣报警器和供电单元。本实用新型通过获取汽车CAN总线信息判断目前车辆状态信息,并根据车辆状态自动控制尾门开关和锁紧,使得汽车尾门开关安全可靠,另承载ECU的外壳采用上、下壳体组装的结构形式,上、下壳体单独开模制造,降低模具制造难度和装配精度要求;且上、下壳体单独开模制造,强度高,易于成型,良品率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ECU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车辆尾门ECU控制器。
背景技术
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电子控制单元,又称“行车电脑”、“车载电脑”等。在汽车领域的使用十分广泛。ECU包含外壳和内部元件,其内部元件主要由电路板及线圈构成。
随着我国家用汽车的不断普及,消费者对驾驶的舒适性、安全性及操作便捷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汽车尾门的开闭,传统上是由驾乘者解锁后进行手动操作,是通过气动撑杆实现的,国内现有的汽车中,一般大都使用气动撑杆,只有较高规格的车使用电动尾门,是通过电动撑杆实现的,而由于汽车所处的位置以及汽车尾门承重的不同,电动撑杆所需要的力也会不同。
一些车辆在尾门打开后离地较高,女性车主和一些身材矮小的男性车主在开关尾门时有些困难,而且有些车辆尾门力矩较大,对于力量较小的车主也相当吃力。由于电动尾门的方便、大气、尾门开口范围大等特点,深受车主们喜欢。
现有技术中,一般的电动尾门只能通过加装的尾门开关来开启和关闭尾门,且在非停车档或行驶中在碰到尾门开关时仍能开启尾门,甚至一些电动尾门还没有防夹功能,这样就会带来一些安全隐患,甚至有些车辆在运动状态时尾门仍能打开,可能会对消费者人身财产造成损失。
作为车辆尾门控制器的承载壳体结构,ECU壳体肩负着车辆尾门ECU电路板保护、连接固定、散热均匀等作用。
传统的ECU外壳分上盖和下盖,例如中国专利(授权号:CN201621072900.8)名称:“具有密封功能的ECU外壳”中提到的外壳,外壳也是有上盖和下盖组成,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ECU外壳的密封性问题,但存在一些缺陷,防水性能和散热均匀不佳,外壳的强度不理想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辆尾门ECU控制器,通过获取汽车CAN总线信息判断目前车辆状态信息,并根据车辆状态自动控制尾门开关和锁紧,使得汽车尾门开关安全可靠,更加人性化、智能化,方便了用户使用,提高了用户体验,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另外,承载ECU的外壳,结构精简,采用上、下壳体组装的结构形式,上壳体和下壳体单独开模制造,降低了模具制造难度和装配精度要求,组装效率高,节约组装成本;而且上壳体和下壳体单独开模制造,强度高,易于成型,良品率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辆尾门ECU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包括外壳和安装于所述外壳内的ECU;
所述外壳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连接,且所述上壳体与下壳体之间形成容纳ECU的容置空间;所述ECU为带有电子元器件的PCBA板,所述下壳体的四个脚皆具有下螺孔,所述上壳体的四个脚皆具有与所述下壳体的下螺孔对应的上螺孔,螺栓穿过下螺孔并拧紧于上螺孔实现下壳体和上壳体的固定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睿艾迪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睿艾迪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82995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线束安装支架和车辆
- 下一篇:车身电子稳定系统的安装支架以及车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