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激光去毛刺加工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721823934.0 | 申请日: | 2017-12-22 |
| 公开(公告)号: | CN207681748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03 |
| 发明(设计)人: | 朱刚贤;张文杰;刘卫兵;王明娣;刘凯;陈添禹;杨曙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大学 |
| 主分类号: | B23K26/38 | 分类号: | B23K26/38;B23K26/12;B23K26/70 |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孙仿卫;陈婷婷 |
| 地址: | 215104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激光 支架 入射通道 激光器 机座 去毛刺加工装置 升降架 加工装置结构 保护气通道 本实用新型 待加工工件 同轴心设置 旋转中心线 激光光束 加工装置 输出 可调整 去毛刺 输出端 工作台 竖直 周部 升降 承载 聚焦 加工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激光去毛刺加工装置,包括机座、位置可调整地安装在所述机座上且用于承载待加工工件的工作台,以及可沿竖直方向升降地设置在所述机座上的升降架,所述加工装置还包括绕Z轴旋转地安装在所述升降架上的第一支架、绕水平延伸的旋转中心线旋转地安装在所述第一支架上的第二支架,以及安装在所述第二支架上的激光器,所述激光器的输出端上还安装有激光套,所述激光套上具有将所述激光器输出的激光光束进行聚焦输出的入射通道,以及与所述入射通道同轴心设置且位于所述入射通道周部外侧的保护气通道。该加工装置结构简单,能够显著地提高激光去毛刺加工后工件的表面质量。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激光去毛刺加工装置。
背景技术
毛刺是金属加工过程中在工件表面过渡处出现的各种尖角、毛边等不规则的金属部分。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工业化与自动化水平的逐步提高,客户对产品的制造精度、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产品服役的条件也越来越苛刻。毛刺的存在不但影响了零件的进度,而且影响整机的可靠性,进而会引起机械产品的故障,因此,去毛刺已成为零件加工过程中的关键工序。
为了解决毛刺的问题,各种去毛刺的方法也应运而生,去毛刺工艺也由早期的手工、机械式操作向自动化的方向发展。目前常见的去毛刺方法有滚筒研磨法、高温去毛刺法、机械刷去毛刺法、挤压珩磨去毛刺法、磁力研磨法、水喷射去毛刺等方法。而近年来,随着激光技术的迅速发展,且由于激光加工具有非接触、绿色环保等优势,采用激光去毛刺也逐步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激光去毛刺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激光具有强度高、能量密度大、聚焦性强、方向性好的特点,从激光器发出的激光束经过光学装置,使激光束聚焦成不同直径的光斑,对零件上的毛刺进行扫描,从而使毛刺熔化、汽化,最终使毛刺去除,其具有效率高、适用范围广等优点。
然而,现有激光去毛刺技术中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激光去毛刺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扫描到工件本身,激光对实际工件边缘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氧化,进而造成工件表面的耐腐、耐磨性能的下降。最后,为了得到更好的去毛刺效果,由于毛刺所处的位置不同,所要求的保护气方向会有所不同。
同时,还由于毛刺本身有大小,当切割大毛刺时,经常需要功率密度很大,即大功率小光斑,但是采用这种工艺去切除小毛刺时,在小毛刺处就会出现过烧现象,同时热影响区较大;当切割小毛刺时,经常是功率密度小,即小功率大光斑,采用这种工艺去除大毛刺时,会在大毛刺处出现熔化不足,进而形成二次毛刺。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激光去毛刺加工装置,以提高激光去毛刺加工时工件表面的质量。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激光去毛刺加工装置,包括机座、位置可调整地安装在所述机座上且用于承载待加工工件的工作台,以及可沿竖直方向升降地设置在所述机座上的升降架,所述加工装置还包括绕Z轴旋转地安装在所述升降架上的第一支架、绕水平延伸的旋转中心线旋转地安装在所述第一支架上的第二支架,以及安装在所述第二支架上的激光器,所述激光器的输出端上还安装有激光套,所述激光套上具有将所述激光器输出的激光光束进行聚焦输出的入射通道,以及与所述入射通道同轴心设置且位于所述入射通道周部外侧的保护气通道。
优选地,所述激光套上开设有一个或多个所述的保护气通道,每个所述保护气通道均呈以所述入射通道的轴心线为轴心的锥状通道。
进一步地,所述保护气通道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入射通道的轴心线之间的夹角为15°~75°。
进一步地,所述保护气通道有多个,多个所述保护气通道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入射通道的轴心线之间的夹角各异地设置。
优选地,经所述保护气通道输出的保护气体的投射区域围设在经所述入射通道输出的激光光束形成的光斑的周向外侧。
优选地,所述激光套呈圆柱筒状,所述的入射通道为以所述激光套的轴心线为轴心的锥状通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大学,未经苏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82393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