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水下水文探测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21816727.2 | 申请日: | 2017-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7832229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07 |
发明(设计)人: | 黄河;易洁锋;钟卫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美钻能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D21/02 | 分类号: | G01D21/02 |
代理公司: | 上海信好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49 | 代理人: | 周荣芳 |
地址: | 200941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下工程 本实用新型 密封外壳 水文监测 水文信息 探测系统 水文 数据处理装置 电信号输出 海洋水文 实时采集 水文数据 稳定监测 采集 输出 转换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下水文探测系统,包含:密封外壳,固定安装在水下工程装备上;水下水文监测装置,设置在密封外壳中,实时采集水下工程装备周围一定区域内的水文信息,并转换为电信号输出;水上数据处理装置,接收并处理水下水文监测装置输出的电信号,为相应的观测站提供水文信息。本实用新型借助水下工程设备固定安装于海底,实现在固定点对一定范围内的海洋水文信息的实时稳定监测,且采集到的水文数据更精确和实时有效。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文探测系统,具体是指安装在水下工程装备上的水文探测系统,属于水下探测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高密度、实时、原位、长期的海洋观测系统是满足人类对海洋探索的发展趋势和必然要求。二十一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在2006年,美国将“全球海洋观测系统的建立”作为科技国策。在亚洲,日本率先在1978年建立海底地震检测站,用线缆将四个沉入海底的地震仪连接起来,这应该就是以后其建立的多个海底观测站的雏形。正是在多种需求的驱动下,海底观测系统在全球迅速发展。中国是海洋大国,但非海洋强国,特别在海洋仪器装备方面。海洋仪器装备落后的现状已无法满足我国海洋国防安全、海上经济安全、海洋资源开发等各方面的需要,从而制约了我国向更深更远海洋进军的步伐。因此,必须加快我国海洋关键技术装备体系的建设和海洋关键技术装备的研制,整体提升我国海洋技术装备水平。
现有技术中,海洋水文观测的方式主要具有以下3种,分别为:1、大面观测,在调查海区布设若干观测站,每隔一定时间(一个月或一个季度)在各观测站观测一次。2、断面观测,在调查海区布设几条有代表性的若干观测站组成的断面,每隔一定时间在各观测断面上巡回观测一次。3、连续观测,在调查海区布设若干有代表性的观测站,按任务要求在每一观测站上进行一昼夜以上的连续观测。
目前所普遍采用的观测方法一般为:借助渔船、货船、军舰等,在海上作业时按规定时间就地进行观测。海洋水文观测一般是用海洋调查船进行。当然,还可采用人造地球卫星、飞机、水面浮标站、水下潜水器等工具,组成“立体观测系统”。
但是,浅海海面气象和全水深水文定点观测及数据的实时回传一直以来都是海洋观测中的难点。目前在海洋水文观测中,测量海洋水文、盐度和深度等信息,主要采用温盐深仪(CTD)进行定点测温和采用温深仪(XBT)、抛弃式温盐深仪(XCTD)和走航式温盐深仪等测量仪器进行走航测温。采用定点测温时,CTD需要室内控制作业进程和室外收放水下单元两者密切配合、协调进行,因此受海面天气(例如风浪、阳光折射等)影响,其探头可能会与船体碰撞,在浅海时操作不当可能会触底,易造成测量数据不准确。而采用走航测温时,需投放和回收CTD,操作过程繁琐复杂,并且对周围环境和船只的航行速度都有比较严格的要求,所以外界的各种因素都容易对测量造成较大的误差。
基于上述,不难看出,传统的海洋水文观测方法对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较大,对于阶段性的观测,采集到的数据量不够多,加之存在较大的误差,所以收集到的水文信息对于海洋研究和海洋工程的参考性有待提高。
对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水下水文探测系统,其借助在海底已经安装完成的例如油气田等工程装备固定安装于海底,并在周围一定范围内实现实时、原位、长期的海洋水文观测,提供更加准确有效的海洋水文信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水下水文探测系统,借助水下工程设备固定安装于海底,实现在固定点对一定范围内的海洋水文信息的实时稳定监测,且采集到的水文数据更精确和实时有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水下水文探测系统,包含:密封外壳,固定安装在水下工程装备上;水下水文监测装置,设置在密封外壳中,实时采集水下工程装备周围一定区域内的水文信息,并转换为电信号输出;水上数据处理装置,接收并处理水下水文监测装置输出的电信号,为相应的观测站提供水文信息。
所述的水下工程装备为水下油田钻采设备,或水下气田钻采设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美钻能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未经美钻能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81672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地热井水温水量测试表
- 下一篇:一种桥梁监测报警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