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液化天然气加气站低冷损运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1816087.5 | 申请日: | 2017-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7740733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17 |
发明(设计)人: | 李建立;刘孟然;李晓宁;许明明;张志港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F17C5/02 | 分类号: | F17C5/02;F17C7/04;F17C13/00;F04D29/58 |
代理公司: | 北京凯特来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60 | 代理人: | 郑立明;陈亮 |
地址: | 10260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出液口 潜液泵 换热管 液化天然气加气 空温式气化器 进液管连接 运行装置 回气口 加注机 保冷 强制通风系统 本实用新型 内部设置 纵向翅片 出气管 隔热壳 加气站 进液口 气化器 泵池 冷量 蓄冷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液化天然气加气站低冷损运行装置,包括LNG加注机、LNG潜液泵、蓄冷隔热壳、LNG储罐、强制通风系统和带外壳空温式气化器,带外壳空温式气化器的内部设置有带纵向翅片的LNG换热管;LNG储罐具有出液口和回气口;LNG储罐的出液口与LNG换热管的进液管连接,LNG换热管的出气管与LNG储罐的回气口连接,LNG储罐的出液口同时还连接LNG潜液泵的进液口,LNG潜液泵的出液口通过管道与LNG加注机连接,LNG潜液泵的出液口还通过管道与气化器进液管连接。该装置能够将LNG加气站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冷量加以收集并利用到泵池的保冷措施中,为LNG潜液泵提供更好的保冷措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化天然气加气站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液化天然气加气站低冷损运行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和能源危机,液化天然气(LNG)汽车的发展越来越迅猛,因此LNG加气站的建设正在逐渐兴起,LNG加气站是指以液化天然气(LNG)形式向天然气汽车加注的场所。通常LNG加气站给LNG燃料汽车加气时,LNG储罐内需要保持一定的压力才方便LNG的加注操作。当储罐的压力达不到工作要求压力时,需要用气化器对储罐进行调压,储罐的调压流程有两种,即潜液泵调压和自增压调压,LNG液体由LNG储罐出液口经过LNG潜液泵进入调压气化器或LNG液体由LNG储罐的出液口直接进入调压气化器。
LNG气化器的作用是使LNG储罐内-162℃的液态天然气吸热气化为气态的天然气,目前广泛采用空浴式气化器,采用空气作为热源,在换热过程中,气化器管道壳体周围呈现低温低压,气化器外部呈现高温高压,空气压力差形成自然对流,实现了低温空气的置换。气化后的天然气经LNG储罐的气相管返回到LNG储罐的气相空间,为LNG储罐进行调压。但在上述现有技术方案中,LNG加气站在LNG气化过程中释放的冷量通常被周围空气带走,造成了极大的能量浪费,且由于气化器工作的间歇性及LNG加气站的小型化,使这些冷量的储存和利用存在困难,而现有技术中也没有相应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液化天然气加气站低冷损运行装置,该装置能够将LNG加气站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冷量加以收集并利用到泵池的保冷措施中,为LNG潜液泵提供更好的保冷措施,减少LNG潜液泵及泵池工作过程中的冷损失,降低潜液泵发生汽蚀及其他运行故障的概率。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液化天然气加气站低冷损运行装置,所述装置包括LNG加注机、LNG潜液泵、蓄冷隔热壳、LNG储罐、强制通风系统和带外壳空温式气化器,其中:
所述带外壳空温式气化器的内部设置有带纵向翅片的LNG换热管,该LNG换热管连接所述带外壳空温式气化器的进液管和出气管;
所述LNG储罐具有出液口和回气口,所述出液口通过管道与所述带外壳空温式气化器的进液管连接,所述回气口通过管道与所述带外壳空温式气化器的出气管连接;
所述LNG储罐的出液口同时还连接所述LNG潜液泵的进液口,所述LNG潜液泵的出液口通过管道与所述LNG加注机连接,所述LNG潜液泵的出液口还通过管道与所述带外壳空温式气化器的进液管连接;
所述蓄冷隔热壳包覆于泵池外侧,其填充材料为蓄冷材料,在所述蓄冷隔热壳的内部设置有空气盘管;
所述带外壳空温式气化器出口罩顶部的空气出口和所述蓄冷隔热壳内部的空气盘管分别与所述强制通风系统连接。
所述LNG换热管的管束四周被壳体封闭,管束底部不封闭并且设置空气过滤网,在管束顶部设置出口罩,管束外形成空气流道。
所述强制通风系统包括轴流式通风机和空气输送管道,其中:
所述轴流式通风机的进风管道与所述带外壳空温式气化器的出口罩顶部的空气出口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未经北京石油化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81608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特大冷头液氮金属杜瓦瓶
- 下一篇:CNG智能顺序控制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