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囊内栓塞导流装置及动脉瘤治疗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1810478.6 | 申请日: | 2017-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8625791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22 |
发明(设计)人: | 贺迎坤;李天晓 | 申请(专利权)人: | 贺迎坤 |
主分类号: | A61B17/12 | 分类号: | A61B17/12 |
代理公司: | 郑州华隆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44 | 代理人: | 徐小磊 |
地址: | 450003 河南省郑州市金***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编织网 近端 导流装置 汇聚点 栓塞 动脉瘤治疗装置 经线 本实用新型 输送装置 编织丝 线编织 远端 汇聚 连接结构 动脉瘤 侧壁 体侧 损伤 编织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囊内栓塞导流装置及动脉瘤治疗装置,囊内栓塞导流装置包括由经线编织丝和维线编织丝编织而成的编织网体,经线编织丝在编织网体的近端汇聚形成的近端汇聚点,近端汇聚点上设置有用于与相应输送装置相连的输送装置连接结构,维线编织丝在编织网体的近端与远端之间的编织网体侧壁汇聚形成侧壁汇聚点。本实用新型解决现有技术中编织网体远端较硬而容易损伤动脉瘤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中的囊内栓塞导流装置及动脉瘤治疗装置。
背景技术
颅内动脉瘤是人类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主要和最常见的病因,总的患病率在2.4%左右,但国人的患病率高达7%,其导致的出血仅次于脑梗死和高血压性脑出血,占到第3位,被医学界称为“脑的不定时炸弹”,一旦破裂,死亡率和致残率极高。颅内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约占所有脑动脉瘤的2.9%-6.2%,其位于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基底动脉顶端、颈内动脉末端等位置的动脉瘤,与一些重要的穿支动脉相邻(丘脑前穿动脉、Heubner回返动脉等)。
脑分叉宽颈动脉瘤由于其所处位置的特殊以及复杂的类型,单纯弹簧圈栓塞难以达到致密稳定填塞,尽管各种球囊及X或Y型支架及其他辅助装置不断出现,但总的来说,球囊辅助时有较高的血栓和出血事件发生率,支架辅助栓塞时的抗栓治疗增加了动脉瘤的出血风险,尤其是破裂动脉瘤的急性期治疗,同时也存在支架内再狭窄问题。近年来基于“载瘤动脉重建”的理念提出,载瘤动脉腔内导流装置在临床逐步推广应用,但其本身也具有一定的缺陷:首先,侵扰载瘤动脉过多容易造成穿支闭塞、血栓形成和远期栓塞以及装置到位操作难度较大等等,应用方面受到一定的限制。其次,植入手术引起急性血栓是血管内栓塞术的早期并发症之一。因此围手术期必须使用抗血小板及抗凝药物预防血栓,然而抗栓药物的应用可能干扰瘤内血栓形成,影响治疗效果。另外最新研究也显示出了其较高的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那么,有没有不需要抗栓治疗,不干扰载瘤动脉并且能够治愈动脉瘤的血流导向装置呢。
为达到动脉瘤囊内栓塞和瘤颈口血流导向双重目的,囊内栓塞导流装置的概念被提出并且国外这种装置,比如说WEB及LUNA正在进行研究中,该囊内栓塞导流装置包括由内、外层编织丝编织而成的编织网体,内、外层编织丝在编织网体的顶部和底部汇聚成一点,顶部对应远端,底部对应近端,其中底部汇聚点外凸于编织网体而用于与输送装置相连,交叉的两条编织丝通过编织网体外侧的生物胶粘接在一起。
使用时,输送装置与编织网体的底部相连,通过输送装置将编织网体植入载瘤动脉的载瘤体内,载瘤动脉内无多余栓塞材料,自封闭一体形态结合低孔隙率网状结构能够阻碍血流进入动脉瘤,达到局部血流导向作用,有效解决弹簧圈栓塞时难以致密填塞或者填塞过多易凸入载瘤动脉这一弊端,从而有效避免造成分支血管闭塞,而且在手术过程中不需进行抗血小板治疗,降低手术出血风险。Pierot L的报道显示WEB治疗动脉瘤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2.7%,1年的动脉瘤完全闭塞率为56%,同时有26%的瘤颈残余。现有的传统囊内栓塞导流装置具有一定的不足:1、编织丝在编织网体的顶部汇聚,导致编织的顶部较硬,而编织网体的顶部与动脉瘤的接触较为紧密,较硬的顶部会对动脉瘤造成较大的冲击,容易造成动脉瘤的破裂损伤,此外,生物胶位于编织网体外侧,外凸的生物胶也容易损伤动脉瘤;2、编织网体近端即底部的突出部分因为落入到载瘤动脉内而在一定程度上对血夜输送造成一定的影响;3、部分动脉瘤内皮化速度较慢,影响动脉瘤痊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囊内栓塞导流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编织网体远端较硬而容易损伤动脉瘤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使用该囊内栓塞导流装置的动脉瘤治疗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中囊内栓塞导流装置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囊内栓塞导流装置,包括由经线编织丝和维线编织丝编织而成的编织网体,经线编织丝在编织网体的近端汇聚形成的近端汇聚点,近端汇聚点上设置有用于与相应输送装置相连的输送装置连接结构,维线编织丝在编织网体的近端与远端之间的编织网体侧壁汇聚形成侧壁汇聚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贺迎坤,未经贺迎坤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81047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老年人静脉穿刺用护理装置
- 下一篇:一种简易止血保护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