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可以口对口人工呼吸的口咽通气道有效
申请号: | 201721790513.2 | 申请日: | 2017-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8448369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01 |
发明(设计)人: | 邱桂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邱桂刚;李强 |
主分类号: | A61M16/04 | 分类号: | A61M16/04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71 | 代理人: | 毕翔宇 |
地址: | 6430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口对口人工呼吸 口咽通气道 第一端 单向活瓣 薄膜套 本实用新型 开放气道 两端开口 通过口 通气道 薄膜 传染 主观 疾病 配置 应用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以口对口人工呼吸的口咽通气道,属于口咽通气道领域,包括管道及薄膜套;管道为两端开口的结构,管道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及第二端,薄膜套连接于管道的第一端;管道内设置有单向活瓣,单向活瓣被配置为允许气流自管道的第一端流向第二端。这种口咽通气道通过口咽通气道解决了抢救者掌握开放气道技术比较困难的问题;通过一层薄膜解决抢救者主观上担心疾病的传染不愿意对患者实施口对口人工呼吸的问题,能够广泛应用于口对口人工呼吸。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口咽通气道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可以口对口人工呼吸的口咽通气道。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老龄化的发展,高血压、心脏病、脑血管意外的群体越来越多,突发心脏骤停的患者越发的增多,严重的危及民众的生命安全。全民掌握心肺复苏技术(CPR)迫在眉睫,该技术的两个核心点分别为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
胸外心脏按压技术相对简单,通过简单的培训便可很好的掌握,但是口对口人工呼吸受技术本身和抢救者主观上担心疾病的传染不愿意对患者实施口对口人工呼吸的影响,严重的制约了心肺复苏技术。
为此,亟需一种可以口对口人工呼吸的口咽通气道。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以口对口人工呼吸的口咽通气道,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可以口对口人工呼吸的口咽通气道存在的不方便使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可以口对口人工呼吸的口咽通气道,包括管道及薄膜套;所述管道为两端开口的结构,管道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及第二端,所述薄膜套连接于所述管道的第一端;所述管道内设置有单向活瓣,所述单向活瓣被配置为允许气流自管道的第一端流向第二端。
进一步,在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薄膜套的自由端设置有密封圈。
进一步,在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薄膜套与所述密封圈一体成型。
进一步,在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薄膜套的端部与所述第一端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在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薄膜套的端部套设于第一端的外部,且薄膜套与所述第一端通过胶带粘合。
进一步,在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薄膜套的端部与所述第一端通过热熔形成一体式结构。
进一步,在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单向活瓣设置于所述管道的中部;且单向活瓣与管道为一体式结构。
进一步,在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密封圈的径向尺寸大于所述管道的径向尺寸。
进一步,在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密封圈设置为圆环形,所述管道设置为沿弧线延伸的拉伸体。
进一步,在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管道的壁厚大于所述薄膜套的壁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设计得到的可以口对口人工呼吸的口咽通气道,其具有如下效果:
1、口咽通气道是目前开放气道的最常用的装置,置入口咽通气道比较简单,可以明显提高气道开放的效果。
2、薄膜:隔绝患者,避免了疾病的传染,解决了抢救者的担忧3、密封圈:密闭人工呼吸气流,提高其人工呼吸的效果。
4、单向活瓣:气流只进不出,避免呼吸道疾病的传染。
这种口咽通气道通过口咽通气道解决了抢救者掌握开放气道技术比较困难的问题;通过一层薄膜解决抢救者主观上担心疾病的传染不愿意对患者实施口对口人工呼吸的问题,能够广泛应用于口对口人工呼吸。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邱桂刚;李强,未经邱桂刚;李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79051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