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具备限流储能功能的两线制4-20mA变送器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1721785265.2 | 申请日: | 2017-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7742243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17 |
发明(设计)人: | 王士兴;陈晓斌;刘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安森智能仪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19/00 | 分类号: | G01R19/00;H02J7/3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10018 陕西省西安市经济***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限流 储能电路 两线制 变送器电路 调理电路 本实用新型 储能功能 毛刺 正极 输出端连接 储能电容 环路电流 接地 参考端 供电端 输入端 取电 输出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备限流储能功能的两线制4‑20mA变送器电路,包括限流储能电路、处理及调理电路和两线制V/I变换电路;所述限流储能电路的输入端接到两线制V/I变换电路的4‑20mA环路正极;所述限流储能电路的输出端连接至处理及调理电路,所述处理及调理电路的供电端,限流储能电路的储能电容参考端接地。本实用新型有效避免了变送器电路(或负载)直接从4‑20mA环路取电引起环路电流输出毛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子电路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变送器电路,尤其是一种具备限流储能功能的两线制4-20mA变送器电路。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广泛采用4~20mA电流来传输模拟量,两线制变送器的原理是利用了4~20mA信号为自身提供电能。如果变送器自身耗电大于4mA,那么将不可能输出下限4mA值,因此一般要求两线制变送器自身耗电(包括传感器在内的全部电路)不大于3.5mA,这是两线制变送器的设计根本原则之一,因此电路的低功耗成为主要的设计难点。
然而,两线制4-20mA变送器电路的低功耗要求给设计带来了诸多限制,尤其当变送器采用数字接口传感器或功能模块,这些传感器或功能模块周期性工作时,导致变送器瞬间耗电超过输出下限值4mA,在变送器输出环路上形成电流毛刺,直接导致输出结果错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具备限流储能功能的两线制4-20mA变送器电路。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这种具备限流储能功能的两线制4-20mA变送器电路,包括限流储能电路、处理及调理电路和两线制V/I变换电路;所述限流储能电路的输入端接到两线制V/I变换电路的4-20mA环路正极;所述限流储能电路的输出端连接至处理及调理电路,所述处理及调理电路的供电端,限流储能电路的储能电容参考端接地。
上述限流储能电路包括限流控制电路以及连接至限流控制电路与V/I变换电路之间的储能元件;所述限流控制电路由电压基准、三极管和电阻构成;所述储能元件为电容器C1,储能元件的电容器C1接在限流控制电路的输出端。
上述限流控制电路包括依次连接形成闭环的两端型电压基准源U1、二极管D1、第一电阻R1、NPN型三极管Q1和第二电阻R2;其中所述NPN型三极管Q1的射极与第二电阻一端连接,NPN型三极管Q1的集级与第一电阻的一端连接,NPN型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至二极管D1的正极端和第一电阻R1之间;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端连接至两端型电压基准源U1;两端型电压基准源U1与第二电阻R2连接并引出连接至VCC端和电容器C1的正极端;电容器C1的负极端接地和V/I变换电路。
上述处理及调理电路连接有传感器和显示及按键。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具备限流储能功能的两线制4-20mA变送器电路是给两线制4-20mA变送器的负载供电前端增加限流储能电路,限流储能电路在允许的电流水平下从电流环路获取并储存电能,当需要时为变送器电路(或负载)提供瞬间大电流,有效避免了变送器电路(或负载)直接从4-20mA环路取电引起环路电流输出毛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2为应用本实用新型后电流分析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限流控制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具体是给两线制4-20mA变送器的负载供电前端增加限流储能电路,限流储能电路在允许的电流水平下从电流环路获取并储存电能,当需要时为变送器电路或负载提供瞬间大电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安森智能仪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西安安森智能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78526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