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波形软钢剪切阻尼器及框架柱有效
| 申请号: | 201721783605.8 | 申请日: | 2017-12-19 |
| 公开(公告)号: | CN207620476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17 |
| 发明(设计)人: | 王威;赵春雷;徐金兰;任坦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 主分类号: | E04H9/02 | 分类号: | E04H9/02;E04B1/98 |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徐文权 |
| 地址: | 710055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框架柱 阻尼器 上连接板 下连接板 剪切阻尼器 软钢 耗能单元 软钢钢板 上下两端 安装腔 耗能器 卡槽 肋板 焊接 本实用新型 竖向承载力 剪切耗能 连接方便 螺栓连接 保护柱 上翼缘 下翼缘 套在 柱体 侧面 伤害 制作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波形软钢剪切阻尼器及框架柱,阻尼器的上连接板和下连接板分别与耗能器的上下两端焊接,上部型钢和下部型钢分别与上连接板和下连接板通过螺栓连接;上部卡槽和下部卡槽的形状相同,均通过T型槽分别套在上部型钢的上翼缘和下部型钢的下翼缘上;耗能器包括至少一个耗能单元,耗能单元包括波形软钢钢板,波形软钢钢板的两侧固定连接有肋板,肋板的上下两端分别与上连接板和下连接板焊接;框架柱在柱体底部的四个侧面上开设阻尼器安装腔,每个阻尼器安装腔安装一个阻尼器,该阻尼器能够为该框架柱剪切耗能进而保护柱体免受伤害,同时使该框架柱具有可靠的竖向承载力,该阻尼器制作简单,与该框架柱连接方便,破坏后易于更换。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土木工程抗震与减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波形软钢剪切阻尼器及框架柱。
背景技术
我国是一个地震灾害发生比较频繁的国家,地震常常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这主要是由于建筑物的倒塌和破坏造成的,框架柱是高层建筑结构的主要受力构件,在地震组合作用下框架柱柱脚和梁柱节点往往是破坏最为严重的部位。虽然框架结构在国内已经相当成熟,但结构形式还是比较单一,往往是纯钢或是钢混结构,其延性、抗侧刚度及承载力等均还需完善,在地震灾害中,柱体破坏后往往得不到及时修复或不能够修复,严重损害结构的安全性与耐久性,对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
发明内容
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波形软钢剪切阻尼器及框架柱,该阻尼器能够为该框架柱剪切耗能进而保护柱体免受伤害,同时使该框架柱具有可靠的竖向承载力,该阻尼器制作简单,与该框架柱连接方便,破坏后易于更换。
一种波形软钢剪切阻尼器,包括耗能器、上连接板、下连接板、上部型钢、下部型钢、上部卡槽和下部卡槽,上连接板和下连接板分别与耗能器的上下两端焊接,上部型钢和下部型钢分别与上连接板和下连接板通过螺栓连接;上部卡槽和下部卡槽的形状相同,均开设有T型槽,上部卡槽和下部卡槽通过T型槽分别套在上部型钢的上翼缘和下部型钢的下翼缘上;
耗能器包括至少一个耗能单元,耗能单元包括波形软钢钢板,波形软钢钢板的两侧固定连接有肋板,肋板的上下两端分别与上连接板和下连接板焊接。
当耗能器包括两个以上耗能单元时,相邻的两个耗能单元之间共用一块肋板。
耗能器的总长度与上连接板和下连接板的长度相同。
波形软钢钢板上沿一块肋板至另一块肋板的方向间隔平行开设若干长圆形孔洞,长圆形孔洞的长度方向为上连接板至下连接板的方向。
波形软钢钢板的弯折角度为135°,截面形状为等腰梯形,等腰梯形的上底和腰的长度相同,均为70mm。
一种框架柱,包括柱体和四个上述波形软钢剪切阻尼器,柱体设置在基座上,柱体底部的四个侧面上均开设有阻尼器安装腔,每个阻尼器安装腔安装一个波形软钢剪切阻尼器,波形软钢剪切阻尼器的上部卡槽和下部卡槽分别预设在阻尼器安装腔顶部和底部。
柱体为型钢混凝土结构,柱体的中心为柱体型钢,柱体型钢的外周包裹混凝土,柱体型钢的下端延伸到基座并与基座连接,上端延伸到柱顶上部构件并与柱顶上部构件连接;阻尼器安装腔开设于柱体上的混凝土中。
四个阻尼器安装腔的侧边相互联通,四个波形软钢剪切阻尼器首尾依次相接。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波形软钢剪切阻尼器上连接板和下连接板分别与耗能器的上下两端焊接,上部型钢和下部型钢分别与上连接板和下连接板通过螺栓连接,耗能器包括至少一个耗能单元,耗能单元包括波形软钢钢板,波形软钢钢板的两侧固定连接有肋板,肋板的上下两端分别与上连接板和下连接板焊接,通过肋板以及波形软钢钢板能够使阻尼器承受轴向力而进行耗能;同时,该阻尼器的结构相对简单,因此制作方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未经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78360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地震避难帐
- 下一篇:一种双轮平台结构以及美化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