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增压发动机的真空助力器真空补充管路有效
申请号: | 201721778117.8 | 申请日: | 2017-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7598374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10 |
发明(设计)人: | 庞镇寰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长城华冠汽车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25/08 | 分类号: | F02M25/08;B60T13/52;F02B3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国林贸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1 | 代理人: | 杜国庆;李桂玲 |
地址: | 101300 北京市顺义***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真空助力器 补充管路 进气歧管 文丘里管 增压发动机 增压器 本实用新型 汽车发动机 电子助力 排放标准 脱附碳罐 真空助力 制动系统 节气门 控制阀 启动时 燃油箱 正压气 负压 整车 接通 蒸发 节能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增压发动机的真空助力器真空补充管路,是满足国六排放标准的增压发动机真空助力器真空补充管路,包括与汽车发动机连接的进气歧管、真空助力器和与燃油箱连接的蒸发脱附碳罐以及增压器,进气歧管连接有节气门,所述真空助力器真空补充管路还包括有控制阀、第一文丘里管,本实用新型在进气歧管和增压器之间经真空助力器增加一个文丘里管,利用文丘里管的功能,在增压器启动时接通文丘里管工作,使进气歧管产生的正压气也能为真空助力器产生负压真空助力,进而减少制动系统中的电子助力泵的启动,利于整车的节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汽车涉及增压发动机的真空助力器,特别涉及一种增压发动机的真空助力器真空补充管路,是满足国六排放标准的增压发动机真空助力器真空补充管路。
背景技术
在传统的自然吸气发动机车型上,发动机的进气歧管在运行各工况中,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负压,燃油系统的蒸发脱附方案通常采用碳罐电磁阀连接发动机进气歧管从而实现碳罐的脱附。另外,进气歧管也给制动系统中的真空助力器提供真空。
在增压发动机的车型中,当发动机上增压器工作后,进气歧管中的负压会下降,甚至会变成正压。因此真空助力器的真空补充得不到保障。通常来说,制动系统会单独增加一套电子助力泵。另外,国六排放标准对蒸发排放限值有所加严,需要燃油系统中碳罐的脱附量加大。当发动机增压器工作后,碳罐的脱附量无法得到保障。一般现有的解决办法是在燃油系统中增加冲洗泵,或采用压力油箱来保证碳罐的脱附量,在制动系统中增加的电子助力泵和燃油系统中的冲洗泵首先成本比较高,另外整车用电量加大,不利于整车的节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增压发动机的真空助力器真空补充管路,是满足国六排放标准的增压发动机真空助力器真空补充管路,在进气歧管和增压器之间经真空助力器增加一个文丘里管,利用文丘里管的功能,在增压器启动时接通文丘里管工作,使进气歧管产生的正压气也能为真空助力器产生负压真空助力。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增压发动机的真空助力器真空补充管路,是满足国六排放标准的增压发动机真空助力器真空补充管路,包括与汽车发动机连接的进气歧管、真空助力器和与燃油箱连接的蒸发脱附碳罐以及增压器,进气歧管连接有节气门,所述真空助力器通过第一单向阀的进口和出口连接进气歧管,所述蒸发脱附碳罐通过第一电磁阀通过与其串接的第二单向阀进口和出口连接进气歧管,增压器同时连接节气门和空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真空助力器真空补充管路还包括有控制阀、第一文丘里管和第三单向阀,控制阀一端与第一单向阀和进气歧管之间的管路连接,控制阀另一端连接文丘里管主通道进口,第一文丘里管主通道出口连接第三单向阀进口,第三单向阀出口连接在增压器与空滤器连接的管路,第一文丘里管的副通道进口与真空助力器和第一单向阀进口之间的管道连接,当第一文丘里管主通道有气体流过时,第一文丘里管的副通道进口产生负压。
方案进一步是:所述真空助力器真空补充管路还包括有第二电磁阀、第四单向阀和第二文丘里管,第二电磁阀一端与所述蒸发脱附碳罐个第一电磁阀之间的管路连接,第二电磁阀另一端连接第四单向阀进口,第四单向阀出口连接第二文丘里管的副通道进口,第二文丘里管的主通道进口连接接节气门,第二文丘里管的主通道出口与增压器和空滤器之间的管路连接。
方案进一步是:所述文丘里管主通道进口和所述文丘里管主通道出口是一个直通道,所述丘里管的副通道进口设置在主通道进口与主通道出口之间距离的中间,副通道直径小于主通道直径。
方案进一步是:从主通道进口到副通道进口之间主管路是一个直径从大到小的锥形管。
方案进一步是:所述锥形管最大直径与最小直径的比值是1.5至2。
方案进一步是:所述锥形管最大直径与最小直径的比值是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长城华冠汽车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未经北京长城华冠汽车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77811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高压直喷燃气发动机的低压燃气再利用系统
- 下一篇:废气进气管合件